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艺术教育的媒介交互维度
 
更新日期:2021-05-14   来源: 当代家庭教育   浏览次数:5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媒介的发展与艺术的发展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当前媒介的急剧变革对社会中的各个领域带来极大的挑战,特别是艺术教育领域。当代艺术

 

媒介的发展与艺术的发展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当前媒介的急剧变革对社会中的各个领域带来极大的挑战,特别是艺术教育领域。当代艺术家贺志朴和姜敏曾在《艺术教育学》一书中将艺术教育划分为四大门类,即视觉艺术教育、听觉艺术教育、视听艺术教育以及想象艺术教育。在这四大门类中,虽然每一种门类所运用的媒介有所不同,但最终的目的是一样的,即以自由、超越的审美快感使人们受到规范、节制和净化,从而使人们拥有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和旷达的人生态度。艺术教育与媒介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在艺术教育的视角下,媒介是传播艺术的“中介”,例如影视艺术;在媒介的视角下,艺术教育模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从单一的表现形式向综合的表现形式不断发展,例如数字媒介。但是媒介日新月异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所以对于艺术教育和媒介的关系,我们要辩证地看待。

一、艺术教育与媒介的概念和关系

(一)艺术教育与媒介的概念

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进行的教育活动,其形式和功能都与艺术有关。确切地说,都受制于艺术本性。而这种特征决定了艺术教育始终是审美与非审美的融合统一、超越与功利的融合统一、感性与理性的融合统一。同时,艺术教育还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育形式,以艺术作品为媒介,在施教者的引导下,受教者通过对艺术形式的观照来把握“情意”。所谓“情”是指受教者在观照艺术形式后,学会用情感的宣泄实现自我的净化;“意”是指受教者在观照艺术形式后,从中获得教益。总而言之,艺术教育要求施教者创造、选择、运用艺术,充分发挥艺术的教育功能,要求受教者自觉地接受艺术感染、陶冶、锻炼,实现艺术教育的作用。

“媒介”在当今多元化社会中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词语。那何为媒介?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是20世纪媒介理论的先驱,于1964年在《理解媒介:论人体的延伸》一书中提出:媒介即万物,万物皆媒介,媒介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凡是能够使人与人、人与物体、物体与物体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任何物质都是广义的媒介。这里的物质包括有形和无形的东西,简言之,“媒介即讯息”。之后,我国传播学者段鹏在《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中指出,媒介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传递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如电话、计算机以及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与传播技术有关的媒体;二是指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输的组织或机构,如报社、电台和电视台等。”①由此得知,媒介是一种传播的方式,是信息传递的载体,是沟通思想的基础。

(二)艺术教育与媒介的关系

艺术作为人类表达自身以及世界的一种文化形式,从最初的创作到作品的展现,各个环节都与传播紧密相连。尤其是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传播无时无刻不在伴随着艺术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讲,一部艺术史可以看作是一部艺术传播史。美国传播学者哈罗德·拉斯韦尔于1948年在《社会传播的结构和功能》一书中曾提及传播过程中的五要素,并总结出“媒介是传播研究的关键问题”。由此推理得知,在艺术领域中艺术与媒介是密不可分的,并且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第一,艺术构成的物质基础是媒介。因为任何艺术都是通过一种或多种媒介进行传达的,即艺术的编码、储存、传输、解码等传播过程是基于媒介的物质属性。第二,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符号结构与形式特征,如电影和小说是两种不同的媒介。

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的施教者与受教者双方共同参与运作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使得施教者与受教者学会跨越时间和空间进行“对话”。而对话的目的在于:“感悟、体验不同风格和流派的艺术家的心灵历史、言说方式、表达技巧。”②以杜夫海纳评罗丹的青铜塑像为例,即“他说铜像有一只手,这只手不能拿东西,不能抚摸,不能用来祝福,它并没有延伸和连接到人类现实生活的世界。然而,我们在欣赏它时就会感到,‘这只手表现的是有力、灵活,乃至温柔;这只手用手背上突起的青筋诉说人类的苦难,诉说对平静和休憩的渴望。但这只手不涉及任何事。它所表现的一切都寓于自身,也只有它向我们打开的那个世界才真实。这个世界里没有真的手,但也只有不真的手才成了真实’。”③同时,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感染效果。《歌德谈话录》一书中说:“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所以我只让你看最好的作品,等你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牢固的基础,你就有了用来衡量其他作品的标准,估价不至于高,而是恰如其分。”④所以,要求施教者所选择的媒介一定要具有感染性,能够使受教者培养一定的审美鉴赏力、艺术敏感力以及道德情怀,这样才能达到艺术教育的目的。故而,艺术教育对媒介的依赖不言而喻,换言之,艺术教育的发展取决于媒介的发展。

二、艺术教育与媒介的相互呈现

当今社会,艺术教育与媒介密不可分。在艺术教育的视角下,媒介是施教者和受教者的“中介”;在媒介视角下,艺术教育以其自由把握和创造形式的审美观照,呈现出一个多样统一的意象世界。下面将从艺术教育视角下的媒介和媒介视角下的艺术教育两个角度来简单论述。

(一)艺术教育视角下的媒介

艺术教育是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教育中,施教者以艺术作品为媒介或手段,选择、运用适当的艺术作品,让受教者接受艺术感染,从而达到艺术教育的目的。由此可知,艺术教育中的媒介是一种“教育媒介”。张晓红曾说,教育媒介是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连接的一种“中介”。以影视艺术为例:

影视艺术是视听艺术中的一种形式。在影视艺术教育中,影视艺术作品是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教育媒介,但影视艺术作品不同于其他艺术作品,主要在于两点:一是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讲,它非常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即从无声到有声;二是从艺术角度来讲,其艺术风格呈现多样化、开放性的特色,即表现主义、印象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正如法国著名导演阿斯特吕克曾在《摄影机——自来水笔,新先锋派的诞生》中谈及的对电影艺术的理解:“电影正在变成一种和先前存在的一切艺术(其中特别是绘画和小说)完全一样的表现手法。电影从市集演出节目、类似文明杂剧或记录时代风物的工具,逐渐变成能让艺术家用来像今天的论文和小说那样精确无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无论多么抽象)和愿望的一种语言(也就是说是一种形式)。这就是为什么我称这个新的时代为摄影机是自来水笔式的时代。这种电影画面含有精确的意义,也就是说,它正在逐渐摆脱视觉形象、为画面而画面、直接叙事、表现具体景象等旧规的束缚,以至于这种方法成为一种像文字那样灵活而巧妙的写作手段。”⑤

同时,在影视艺术教育过程中,施教者所选择的教育媒介应呈现出对人生、社会、道德的反思,换言之,首先凸显出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其次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最后考虑受教者的心理。这是因为,一方面影视艺术的教育种类是十分丰富的,包括哲学观教育、法律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文化教育、艺术教育、科学教育、生活教育等等。虽种类丰富,但侧重有所不同,如艺术片明显偏向艺术教育,科教片主要进行科学教育,而常规生活故事片的教育功能就有多向性了。另一方面,影视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审美情感和对电影电视的综合信息的接收能力、鉴赏能力、批评能力,以便使电影电视的效应充分发挥出来。”⑥由此可知,影视艺术教育是一种综合性艺术教育。

综上所述,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教育媒介最基本的作用就是用来作为教育的手段和工具,适应于不同层次的受教者。同时,教育媒介所包含的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与变化,切忌固定化和单一化;另一方面还必须服从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符合时代的观念。所以说,艺术教育的成功不是依靠理性的说教,而是依靠媒介的感染,以及受教者的情感介入。

(二)媒介视角下的艺术教育

媒介不仅是一个传播学概念,也是一个艺术学、艺术教育学概念。美国传播学者保罗·莱文森在《新新媒介》一书中将媒介划分为三大类:旧媒介(指互联网诞生之前的一切媒介,比如书籍、报刊、广播等)、新媒介(指始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互联网上第一代媒介)、新新媒介(指互联网上的第二代媒介,始自20世纪末,兴于21世纪)。依据保罗·莱文森的划分,当前我们正处于第三类:新新媒介。在这种新新媒介之下,艺术教育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孤立走向联系,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排异走向包容,从单一文化取向走向多元文化取向。可见,新新媒介的诞生,给艺术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以数字媒介为例:

数字媒介与传统媒介相比有所不同,换句话说,数字媒介是在传统媒介系统上发生的一次媒介革命。其包括两方面内涵:“一是指信息的载体,即以不同于以往模拟信号的非连续数字化形式——电子符号‘比特’为载体,多渠道、全方位、交互式传播信息的一系列计算机设备;二是指传播的内容,即以‘比特’作为信息传播元素的信息本身。”⑦简言之,就是以互联网为中心的媒介和被数字技术综合改造的传统媒介的集合。当前人类社会已经步入到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以数字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优化教学的工具,是一种为教育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技术手段的工具,几乎涉及每个领域,艺术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在数字媒介的引导下,艺术教育发生了四大改变:第一,教学内容丰富化。传统艺术教育课程较为单一,大都以理论和书本知识为基础进行教学,导致教学效率极其低下。但现在通过数字媒介,一方面可以使施教者和受教者更加详细直观地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风格以及艺术家的生平;另一方面,也可以构建多方位的教育课程,例如将绘画创作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第二,教学形式多样化。传统艺术教育模式下基本上都是由施教者亲身传授,之后让受教者大量练习。但现在数字媒介打破了以往的模式,通过各种各样的APP软件,以及电脑、投影仪、手机等方式将有关的艺术教育资源尽可能完整、生动、高效、立体地呈现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第三,时空突破。在艺术教育中运用数字媒介最大的变化在于,可以将传统教育资源中无法囊括的物质环境资源、人际资源、信息资源在极大的范围内充分利用,突破地域和艺术流派的限制,开拓教学双方的视野。第四,交互性转变。通过数字媒介方式,一方面施教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得学习不再是向内输入,而是由内向外生长的过程;另一方面,受教者具备了创新的思维能力和技术。可见,数字媒介的飞速发展给艺术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综上所述,在媒介视角之下,施教者和受教者在教学领域中获得更多具有合理性、预见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同时,还为社会输送培养了值得尊重的艺术人才。最重要的在于,新的艺术教学模式,一方面能让课堂与生活、学校、社会之间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另一方面,因课堂、校园、社会、世界之间形成的有机互动,促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素养方面向更广泛、更包容、更深化的方向发展。总而言之,只有通过媒介,艺术教育才能实现自身的社会和历史价值。

三、影响和反思

纵观人类传播的历史发展进程,可知每一次媒介革命改变的不仅仅是信息传播的方式,同时,它还促成了文化的转型,引起了深层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变革。

(一)艺术教育与媒介的相互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媒介正在以不可遏制的态势渗入广泛的社会生活中,特别是艺术教育中的媒介。从教学角度来看,艺术教育是以具体的形象或声音作用于人的视听觉;从整体角度来看,艺术教育是一门具有多媒介的学科。所以,艺术教育与媒介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由上可知,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施教者选择艺术媒介一定要进行反复思考。选择的媒介要富有时代气息,能够凸显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更贴近现实生活和受教者心理需求(贴近心理需求是指容易接受、观看、评论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受教者的注意力与兴趣,以及更好地完成教育目标。故而,为保证艺术教育的成功,“施教者要经过深思熟虑后,精选艺术媒介,使受教育者学会对话,并在对话交流中去感悟不同风格和流派的艺术家的心路历程和表达技巧、言说方式,使之成为自己艺术实践的有益营养。”⑧同时,以往传统的艺术教学模式被打破,因为新媒介方式突破了以往传统模式所难以克服的技术限制,将艺术教育资源尽可能完整、生动、高效、立体地呈现在了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从而使得受教者沉浸在艺术氛围中。这种“沉浸”是多维度的,是超越以往教学手段的,学习个体可以互动以及主观、及时地体会其中的艺术信息,而不是单纯地依靠教师的口口相传。总而言之,艺术教育的反馈和调控是通过媒介呈现的,媒介既是艺术教育的“中介”,又是艺术教育反馈和调控的手段、工具。

(二)对艺术教育中的新媒介的反思

新媒介虽推动了艺术教育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些反思。在艺术教育中,新媒介的优势在于能够打破时空限制,为受教者提供丰富、逼真的视觉表象,从而提高受教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新的教学模式具有生动、直观的艺术特点,极大地提高了受教者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效果,对培养受教者的综合素质和塑造受教者的健全人格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媒介的进步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这种传递对艺术的原创性有着巨大的冲击,这是一种对艺术价值的“贬值”。其次,当前的媒介是一种非具体化、抽象化的方式。这种方式使得当前国内的艺术教育领域存在空洞而玄虚的教育观念。最后,人们对这种媒介产生了强大的依赖性。这种依赖性导致创作出来的作品先天艺术价值低下,只能消耗个人的创作热情,磨灭对社会和文化现象的艺术感知力。总而言之,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媒介,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阐述的,“诗人对于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⑨

注释:

①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66.

②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160.

③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159.

④歌德谈话录[M].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32.

⑤亚·阿斯特吕克,刘云舟.摄影机——自来水笔,新先锋派的诞生[J].世界电影,1987,(06):22-26.

⑥杨树宝.面向新世纪的美育与素质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4:157.

⑦王凯.论数字媒介对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7.

⑧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160.

⑨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5.

[1]爱克曼.歌德谈话录[M].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亚·阿斯特吕克,刘云舟.摄影机——自来水笔,新先锋派的诞生[J].世界电影,1987,(06):22-26.

[3]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贺志朴,姜敏.艺术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

[5]杨树宝.面向新世纪的美育与素质教育[M].人民出版社,2004.

[6](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5.

[7]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8]王凯.论数字媒介对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7.

[9](美)保罗·莱文森.新新媒介[M].何道宽,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当代大学生创业培训模式构建的战略研究

下一篇: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当代价值使命的双向思索

 
相关论文导读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63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71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96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73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74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91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73
 
分类浏览
 
论文阅读排行
 
最新论文阅读
 
 
 



2018-2020 400农业期刊网 专业学术期刊名单推荐平台

 

免责声明:本平台并非任何杂志官网,仅限于整理学术信息以及期刊投稿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