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经济
融入计算思维 助推“新财经”教育改革
 
更新日期:2021-06-21   来源: 新财经   浏览次数:50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以融合创新为鲜明特征的“四新”学科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是我国高等教育应对科技革命和国际竞争挑战的战略性

 

以融合创新为鲜明特征的“四新”学科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是我国高等教育应对科技革命和国际竞争挑战的战略性选择,具有深度融汇科学、技术、产业和社会的显著时代特征与优势,引发和带动了对教育理念、学科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人才培育评价等更为全面深入的系列思考和实践探索,这需要有先导、统领和贯通的认识与做法。本文从主体认知、广泛渗透融入到众多学科的计算思维视角,探讨分析在新文科建设引领下,如何为促进“新财经”教育改革的转变提升观念、增强动力和内源赋能、丰富和拓展内容理解、明确发展方向等基本问题。

一、数智时代科技与人文融合视角下的计算思维

(一)人文视角下理解计算思维

通常认为,计算思维(CT: Computational Thinking)是广泛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和方法设计系统、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理解人类行为的一系列思维活动,以“抽象和自动”为核心概念统驭代码、算法(程序)、路径、层次、协同、控制、精确、规模、效率、工具、平台、智能等延伸衍生的元素和功能[1-2]。CT的主要分析逻辑和方法特征可概括为:(1)转化——按特定的专业规则和方式或术语陈述所关注研究的问题,基于现象观测与数据代码之间的双向互译转换搭建现实世界与可计算认知空间的桥梁,并能聚焦锁定问题点、建模编程和机械式自动处理;(2)运算——通过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关系运算和约简、嵌入、转化、仿真等对相应的模型求解得到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运用递推迭代、启发式推理和并行处理等进行多维分析,拓展类型归属检查和不确定情况下的预判、学习、规划与协调;(3)控制——采用关注点分离(SoC:Separation of Concerns)进行抽象、分解和提炼,以便进行复杂系统的设计、典型现象的聚焦和控制任务按程序执行;(4)防护——可分阶段预防保护,借助冗余缓冲、容错纠错使系统能在意外冲击损坏下恢复正常运行;(5)协同——能在数据的获取、传输、存储、加工、输出和结果应用与人们的感知察觉和综合行为响应之间、在时空虚实之间的权衡取舍达到最佳协同匹配,等等[3-4]。

人文(哲学)社科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一样,是认识改造世界和社会的重要工具,其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社会是最具说服力的巨大“试验场”和发展人文社科最好的平台,当今“数智”时代面临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要想为中国特色找到最好的注解,必然要更努力地建设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下大力气加强基础研究进行重大创新。这不只是CT科学和相应技术的单边单向的渗透与应用,在发展人文社科中也要丰富和提升CT,为其创造良好契机;人文社科能更自觉有效地贴近深入到人的行为和社会运行的真实层面,也在更主动更迫切地运用科技新成果和新工具。CT是人类智慧的凝结和升华,在助推社会和科技进步,并能为未来发展赋能把向的同时,也在接受实践检验中不断校准、修正和提升。

大数据(数字化)、AI(人工智能)和网联的当今时代思维的转变提升,与人类文明史上农耕时代和工业时代的思维有着实质性不同,在科学(人文社科)探索中,不仅需要基于数据的结果分析、表象分析、线性分析和优化分析,还需要进行因果/相关关系推论等,如今研究中的跨学科交叉、虚实跨界、团队协调性和非线性复杂性分析等特征更为突出。况且思维是针对主体而言的,且又与环境条件变化及主体间影响作用适时互动,个体与群体的复杂行为关系、个量生成总量的复杂机理,这既是CT渗透应用的关键瓶颈,也颇能显示其特色优势,需要在大数据、AI和原有知识理论体系之上,让CT及应用技术跳出传统思维框架,条分缕析、通达理顺由个体到群体、微观到宏观、内源到外化的生成机理,使高保真地映射和透视复杂的人类行为与社会运行成为可能[5]。

(二)数智时代计算思维的提升

大数据、AI与万物互联等开启了人类社会发展新的数智时代,新的科技革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凸显出鲜明的数字经济特征,也在与人文社科的融合中促使CT升级换代;CT更加关注人类认知与自然界的内在关联逻辑和表达方式上的双向转换,能在科技进步中唤醒人本意识、赋予人文灵魂、注重人机融合、服务人的发展; CT渗透和融入人文社科,或许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人类认知自身行为和社会运行的观念与方法,在逐步改写和重建(哲学)人文社科、促进新文科建设和新财经教育改革。

人文社科是人类在与自然界交互中自我认知和发展的重要工具,文科教育是人文社科理论知识的传播、继承、发扬和创新,从知识传授和高等教育的视角看,新文科建设更加强调素质培养和人才成长、更加注重人本主导下的学科知识关联,这是推动文明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也能为增强国家和民族软实力、诠释中国特色赋予强劲动能,是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践的一个落地点、工作抓手和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全局的基础性专业建设。

我们把新文科建设和新财经教育改革的需求与当今时代的科技进步结合起来,将不同视角下对CT的理解认知和属性进行对比总结归纳(见表1),由此看出,从认知观念到技术实现,人文社科视角下的CT都在发生着全面的实质性转变与提升。

表1 传统视角与人文社科视角下计算思维对比类别传统视角科学+人文视角信息规模、完整、处理、利用同左+扩展的来源、类型、质性思路Top-down, 由外向内Bottom-up①,由内至外变量客观测度、清晰、规范同左,探索意愿、思维和行为等模型因果/相关关系,约束优化情景实验、分布多元,复杂分析解法统一、程式、演绎、效率内生机理、模拟生成、协调综合检验统计样本检验、精准、整体校准、动态实时演进理论、数据、技术带/驱动逼近现实本质、自我完善

二、计算思维为新财经教育改革赋能

为什么要强化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计算思维如何助推新文科建设和新财经教育改革,如何通过融入CT切实有效地利用新一轮科技革命成果和动力突显新财经教育改革的优势和特色、促使科技与人文更好地融合创新等,是我们要重点关注和明确回答的问题。

(一)新文科建设引领下的新财经教育改革

新时代新发展理念和新的社会需求的呼唤催生,文科教育自身的积极探索和变革创新,大数据(数字化)、AI和机器学习以及VR+②等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的强劲推动,新文科建设应运而生,前景美好但任务艰巨。新财经教育改革是新文科建设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面向未来的高素质财经人才为使命,以更紧密、深度地与高科技结合和强化智(慧)创(新)为先导和鲜明特色,财经类专业和文科的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要体现在学科专业设置、理论知识传授、教学方法手段、评价标准依据等方面系统性转变提升。

1. 专业跨学科。文科的共同性和财经类各专业间的关联性强,而与计算相关的思维、知识和技能是联系各相关分支学科的桥梁与纽带,融入CT有助于跳出传统的专业设置框架,跨学科地促进新文科建设和新财经教育改革。

2. 知识素养扩容。将本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和通识等融通,使受教育者的视野和素养极大地拓宽扩容,在感受体验现实社会中主动地学习,而VR+技术作为载体和媒介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3. 手段多元化。教学形式的开放、深度的高科技化、高度的智能化,更好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这更符合新时代知识传播和认知规律、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新财经教育改革和学科联建的共同需求。

4. 师生主体化。以生为本,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主体,而避免被看成是工具和产品,围绕着让校园主体受CT的熏陶浸润、耳濡目染,构建信息网络和计算技术支撑的教学管理系统,形成健康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态。

5. 研教并进与产教融合。教学与研究互通共享,知识与技能协同增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在不断接受社会实践检验中改进提升,大数据(数字化)与机器学习等计算技术应用会使两方面更加自然和紧密衔接。

6. 评价标准切实化。标准是导向尺度,同时也是权衡取舍,而人文社科研究和人才培养的衡量标准是多维多面、交互影响的,AI和计算机综合评价系统等有助于相关活动中将实现动因、过程、结果和实效统一起来,确立新的客观、科学的评价标准及方法。

融入计算思维,结合大局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等,深刻地理解新文科,为新财经专业人才复合型知识结构构建和全面能力培养,以利于在教育改革实践中更好地把握方向。

(二)计算思维视域下对新财经教育改革的赋能和内容充实

科技与人文融合视角下的计算思维打开和拓宽了新文科建设和新财经教育改革的思路,也是跨学科思维的典范,财经类知识教育与实践活动本身就是跨学科的和有量化计算的传承,从CT视角对财经学科专业施教双方的训练大有裨益,能对一些基本概念术语和做法扩充其含义、增添新的理解。

1. 观测与数据。既要与时俱进,又要与“实”俱进,突破原有学科和基于形式逻辑的分析推理的限制,不仅是对已发生的经验数据、可精确度量和可计算数据,而且可通过真人、网络、社会、虚拟实验等,主动生成和获取多源多态、异质异构的数据,已发生的和有目的主动获取的两大类数据相互校验,模糊化和数字化处理表达和人(脑)机之间的转换,更加真实符合、更有针对性地观测和刻画反映主体行为的属性、模式、边界和相互关系,且使数据便捷处理的功能大大增强。

2. 理论复归。CT方式的养成源于和得益于众多学科,反过来又能促进相关分支学科专业之间的有机结合和学科体系的丰富提升,不仅在既有框架内传播交流理论知识,还要拓宽知识获取渠道、创造知识,促进学科知识交叉渗透;深入到个体行为的禀赋偏好、价值赋权的差异化层面,融入CT使理论回归初心,为新财经寻求共同的行为基点和逻辑起点,能更好地微观刻画、机理通达、揭秘复杂,生成理论、解释现象、预判走势。

3. 模型与算法。CT视域下考察模型构建和运用,不仅是基于因素(变量)关系的方程式建模,还可以是更加注重基于行为关系的分布式建模,探索现实与算法直接双向转化衔接的数字化建模,与可计算性、自动程序等技术实现紧密结合,有助于揭示人文社科的复杂性,减少转化处理中信息价值的损失和关系的扭曲与牵强。

4. 计量实证与后科学实证阶段。在CT及大数据(数字化)、AI等相关技术推动下,实证方法正在进入严谨、简便、直观,更为科学的多元化后实证分析发展阶段。借助数字化建模、数字实证,从寻求因果(相关)关系、线性关联到探索非线性涌现的复杂关系,比较确立价值导向,强化底层逻辑支撑,将数据获取、理论创新、实证分析与算法和程序设计有机结合、虚实融合,建立符合人文社科本质和特色的科学评价标准和与之相应的实证方法[6]。

综上,计算思维切中和对接了新财经教育改革的主脉络与关键环节,能对财经类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作实质性的改革和促进实践应用中相关技能的提升。以对现实中决策行为的建模分析和实证研究为例:CT和技术的应用,不仅是在传统理论框架内为理性(有限)决策者的资源配置辅助地求优化解,而当面向真实决策时,随意、惯性、从众和非理性等行为准则都有,加之对环境条件变化和他人行为及未来的异质性判定和预期,要聚焦考虑复杂场景中临界决策时多种可选方案的替代比、关键行为特征的微小差异在群体和社会网联传导中的放缩扭曲、变形变性等;在实证方面:既有严谨的证,更要有科学反映刻画对象的实,只有在实的基础上证才有意义。由于在人的行为的主体性、策略(交互)性和社会性等行为根源上拓宽了思路、拓展夯实了行为根基,CT的分布(微观)—程控(机理)—整合(宏观)式分析链路、精深刻画和双向转换,能使不可能变为可能,不清楚“不科学”的变为清晰科学,无形的(价值观、精神、信念)变成有形“可视”,从不可重复到情景仿真、平行校验的可复制;由于能够使理论认知与现实对象零距离对接、可在任意细密粒度上实现双向转换,这更有利于人文社科研究和新文科建设跟上科技进步的步伐,能在共同的行为基点上实现新财经学科专业的大整合,由此能更好对应地满足社会需求,反过来也拓展推升计算思维(科学)和计算技术的含义与功能。

(三)强化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创建新财经学科的切入点

计算思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能大跨度、广覆盖地与多学科、数据科学、信息网络技术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交汇穿插,在CT能力提升、计算科学进步、计算技术增效等方面体现出其核心和综合优势,对财经和文科类教学浸润之广、渗透之深、融合之浓、展开之顺。文科和财经类教学实践中对CT和技术的接受和应用也有良好的基础,而且还会越来越广泛深入,天然的结合点和关键点,全面综合的训练、长期贯穿的重要内容,成为新文科教育相关研究和改革实践的着力点与补短板的工作抓手。没有坚实宽厚的微观基础的理论不可靠,没有主体行为的内生化就难以揭示复杂机理,缺乏对数据质量科学检验的实证分析不可信,漠视价值导向和服务目的的人文社科研究和教育就好像躯壳没有灵魂,没有融入CT的文科和财经教育改革难以有实质性突破与创新。计算思维能力的训练、计算科学素质的蓄养、计算技术应用的提升,基点是借助技术媒介实现各专业学科的紧密联系、双向转换和认知的变革提升,有利于计算思维(科学)与人文社科的融合创新,科技与人文互依互激、互鉴共进。

科技飞速发展改变着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最终所影响的是人、是行为,是人类的思维与行动方式、社会变迁的方向、政府的组织架构和国家的战略决策、文化建设和文明进步等。人类行为的主体性、策略性和社会性等特有属性都可纳入科学体系、是可计算的,计算社会科学的兴起与发展,使新文科建设和新财经教育改革形成了一致的方向。只要认知模式和观念理念借助CT得以转变提升,就会使新财经—新文科—高等教育改革全面受益、深化发展。财经类学科的理论基点和逻辑起点是行为,关注和研究的内容与社会中每个人的利益相关,CT能在行为基点上全面关联各分支学科,深入到社会经济运行内核,覆盖演变全程,揭示复杂决策奥秘,有力推动各专业知识传播、交叉与整合,加速新财经教育改革。

三、创建和发展新财经学科的战略思考

(一)新财经教育改革是长期的复杂系统工程

财经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国际语境下的财经是包含商科在内的广义财经,不同国家、不同大学在专业细分上有所差异。而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财经概念的含义和学科设置涵盖财政、经济、金融和管理类[7-8],具体学科有财政学、经济学、金融学、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税务学、保险学、管理学、工商管理以及新兴的与信息网络技术结合的专业等。新的理论形成、新的学科专业设立,大都需要经历较长时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多学科共同努力,新财经教育改革、应用性复合型开创型财经人才的培养,是必然、有机遇、有动力,也会有来自知识体系内在的分工、专业身份认同和情感维系、潜在的学科壁垒等方面的阻障,这是一项任务艰巨、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在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不断深化、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体系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的大背景下,在推进“四新”建设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新财经教育改革,要把树立新的培养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计算思维和科学素养的蓄涵、社会实践教育等各环节,相应的人才培育和教育改革是更为复杂和艰巨的系统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和强国之基,是衡量高等教育目标是否达成的关键指标,新财经教育改革的目的和使命是新时代财经类人才的培养,根本上是人类智慧和创造性的激发。财经类专业知识源于复杂的社会经济活动,与每个人都有更为直接的利益相关,人的思维复杂、观念转变复杂、牵涉的利益关系复杂,知识生产和传播复杂、教育和人才是受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财经类人才也要回到实践中,在接受检验中磨炼成长,科技进步、认识观念、能力提升都是要长期的、不断努力的,这是决定民族命运、国家强盛的基础性工程。

(二)关于新财经教育改革的战略思考

新文科新财经之所以新,一是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的新;二是理论基点、学术视角、知识内核、组分架构、教学手段、评价标准、应用趋向等都在拓展和变革,深度科创化(高度智能化和数字化)、广度综合化(协同包容和大交叉融合)、凸显人本化(回归初心、突出智创、财才共赢),融入和践行新发展理念;要实现新旧转换、文理贯通、专创融合、质(性)量(计)渗融、中西对接、知行一体,既要有深远、全局性的思考,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又要有切实的落地对接,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

1. 构建新财经教育改革新格局。以确立新观念、明确新思路和瞄准新方向来构建新财经教育改革新格局。新时代新使命明确了财经教育发展方向,要求必须加快创新发展,探索和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的财经教育发展之路,构建中国特色和语境下具有世界高水平的财经理论知识体系、学科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新财经教育改革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和社会需求,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国际局势,认识和把握高等财经教育的发展规律,立德树人,与新文科建设同频共振,培养具有敏感触角、计算(科技)思维、专业知识、家国情怀、职业素养和国际视野,能够服务经济发展的高素质财经人才。新财经教育改革不仅影响文科和财经类学科本身,还在影响高等教育全局和理工农医等其他大学科门类。推进新文科建设和新财经教育改革要遵循守正创新、价值引领、分类推进,要把握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要更新人才培养理念、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体系、构建支撑保障体系、健全质量监控体系,要从经验奠基、数据驱动、理论依循、技术牵引、求索导向、维度等级评价等各个环节,创新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活动和做法,加大力度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型文科和财经类应用人才[9-10]。

2. 激发主体内在动力。新财经教育改革,跨学科交叉是显著特色,是实现改革的方式和途经,融合创新是其核心任务和主要目的,人才培育是使命,以生为本、施教和受教双方是主体。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的推进正在深刻影响财经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迫切需要新财经人才服务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摆脱财经类高校教育体系滞后于国家发展的局面;知识体系、培养模式等均存在较大的优化提升空间,思想认识交叉—财经类交叉—文科交叉—文理交叉—科技人文交叉—人与自然交互(回归原点),形成知识生产、财富创造与人类生存的循环生态链,突出微宏一体、内外贯通、虚实交融、脑机对接、知行合一、产教并进、校企衔接等特点,通过对CT、跨学科研究和对现实社会经济活动常态的和复杂场景中切实的决策体验、感受体验超强功用,孕育和赋予教育主体、改革主体、受益主体、创造主体自发动力,产生内在激励。计算社会科学、新文科和新财经的跨学科交叉研究,不是拼盘式组合,不是计算+分支学科,不是一个学科的理论方法在另一个学科中的应用,而是在思维认知、教育理念转型升级的基础上,相关学科在根源层面和架构体系的重植重塑,学科的重组重建,重在融合创新、引领未来[11]。

3. 可行性与支持保障条件。专业知识体系优化需要新财经教育改革。以5G、大数据、AI、万物互联为代表的新一代科技不断突破,在给财经学科发展带来机遇和技术性支持条件的同时,对财经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CT是一种能力训练,主动跟上时代步伐、享用科技进步成果,有效利用资源条件赋能助力,改善制度机制、提高资源利用和教学管理水平。因此,当今财经类人才的培养亟需通过新财经教育改革对现有知识体系进行优化和重构,构建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技术进步趋势、专业演进趋势的交叉学科知识体系,形成学科设置、教学内容、学校管理、评价体系、社会对接的轮回提升等,要让更多的人分享教育改革红利。

4. 引领与评价标准体系。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坚持问题导向、价值引领、科学有效、统筹兼顾和中国特色,引导教师潜心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办法更加多元,社会选人用人方式更加科学。评价标准、方式和体系由最终目的决定,引领着理念、思路、手段及主体价值取向密切相关。谁来发动、谁来推动,谁在受益、谁在创造?最终的根本的标准是新时代财经类人才培养的实践效果。要使新财经人才能自觉、自然、自由地运用CT和科技进步成果,形成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水平的财经专业教育评价体系[12-13]。

综上所述大变局孕育大产物,新时代大跨度(学科视野)、大纵深(研究对象和探讨内容)、大包容(多元分析方法)、大网络(广度交互连接)、大整合(学科知识体系)交叉研究的必然,观念转变、新思维方式的培育形成、新文科新财经的认同创建,跳出传统思维和学科体系框架,实质上交融创新;根本在人,在人的(行为)基点上融汇交叉,注重微观、夯实根基、覆盖全程,数据驱动、理论依循、 技术助力、实践检验,不忘本来、吸融外来、面向未来,形成新的教育理念,创建新的理论知识体系和学科教育体系,是新财经教育改革、培育跨域跨界、创新开拓型人才的必然大势。

注释:

①Top-down与Bottom-up分别表示自顶向下与自底向上。

②VR+表示V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A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MR(混合现实:Mix Reality)、CR(影像现实:Cinematic Reality)和SR(超现实:Super Reality)等一类逐步进化的XR虚实融合技术。

[1]DENNING, P.Great Principles of Computing[EB/OL].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2]WING, J Thinking[EB/OL].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3]陈国良,李廉,董荣胜. 走向计算思维2.0[J].中国大学教学,2020(4):24-30.

[4]王国成. 计算社会科学引论:从微观行为到宏观涌现[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5]王国成. 中国经济复杂吗?——通宏洞微视角的洞见[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

[6]王国成. 数字世界中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J]. 天津社会科学,2020(6):4-12.

[7]徐飞.“新财经”视域下高等财经教育和人才培养[EB/OL].

[8]SANFORD J UNGAR, ROBERT REICH. The New Liberal Arts[EB/OL].

[9]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新文科建设宣言[EB/OL].

[10]樊丽明,等.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路径(笔谈)[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10-13.

[11]王国成.计算社会科学:融合创新与引领未来[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20(3):5-9.

[12]王重润.新文科背景下新财经教育改革路径及案例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12):57-62.

[13]马骁,谭洪涛.建设一流商科:AACSB认证与我国新财经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9(4):63-65.

 

上一篇:设计美学在机电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 “新财经”教育改革的概念、特征及目标系统

 
相关论文导读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88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74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77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81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82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85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79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79
 
分类浏览
 
论文阅读排行
 
最新论文阅读
 
 
 



2018-2020 400农业期刊网 专业学术期刊名单推荐平台

 

免责声明:本平台并非任何杂志官网,仅限于整理学术信息以及期刊投稿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