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社会
美国德育历史沿革对当代中国德育内容的启示
 
更新日期:2021-06-22   来源: 美国问题研究   浏览次数:51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1]。狭义的德育则是指学校德育。了解历史,“思想道德教育”这一概念并未明确出现在美国德育的发展历史里,但是美国德育扎根于美国的方方面面。其在国内公民、爱国主义、社会道德、宗教信仰、历史等方面的教育极其重视[2],使得美国在德育方面,无“思想道德教育”概念,却有德育其实。“凡是学校用以影响学生对于‘对’和‘错’的看法、感觉和行动的做法,都属于道德教育。这样的教育有助于学生变得在道德上成熟起来。”[3]美国致力于发展公立学校课程的教育家组成的美国监督和课程发展协会赋予德育的概念。美国芝加哥教育理事会则为“品德教育”作了如下的定义:“一种有计划的、全面的和系统的方法,通过它来讲授核心的伦理价值观,并将其贯穿于课程和学校生活之中。”“品德教育通过讲授和事例灌输塑造优秀公民所需要的心理和道德性。”[4]美国监督和课程发展协会是从狭义角度去对美国德育进行界定,而芝加哥理事会则是看到了更高的层面。总而言之,美国的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是离不开德育的,其贯穿于发展的历史当中,并受当时社会环境和社会问题的变化影响。

一、美国德育的历史沿革

(一)古典宗教德育阶段

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开启了欧洲人迁移到美洲的历史大潮。美洲大陆最初处于相对初级的野蛮部落阶段,主要为土著印第安人独立部落。部落与部落间最初由其默认的部落边界分隔开来,进行生活生产,没有文字。在生产生活中,印第安人们积累了大量的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技术,在相对原始的社会生活中,衍生出其复杂的宗教礼仪和生活习惯。而欧洲人的迁移活动,带来的不仅是庞大的人口数量,还有其信仰的宗教。欧洲人对其所处地区进行狂热的传教活动,美国宗教教育盛行,宗教对信徒的生活行为提供了规范。

1 7 世纪至美国独立前的殖民地时期,来自欧洲的移民多数受原有政治、经济、宗教上的压迫,长期的苦难压迫,令他们渴望摆脱枷锁,去追求自由解放的理想生活。在这种背景下,教派林立,他们把持着教育,教派的目的就是教育的目的,各教派为扩大势力而竞相争办学校,为本教派服务,宗教逐渐发展成为道德教育涉及对象最广,教育内容最丰富,方式最灵活多样,教育效果最明显的道德途径[5]。

19世纪中叶,贺拉斯·曼把普及培养大量优秀的美国公民作为其培养目标,这继承发展了美国开拓者前辈的教育思想,“使青年免于贫困和恶习,为他们正确的履行其社会的、公民的责任做好准备”[6]。通过对青年的培养,让来自不同环境的种族,不同的社会阶层都能够合理合法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进而使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生活在同一面星条旗之下。其认为,培养公民良好的道德品质非常重要,必须要贯彻实施,这是公民教育最重要的任务。

时至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经过人们不断地努力,除了常见的必修科目在美国普及,另一门广为开设的必修科目(不管是明确规定或是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品德良好行为教育。

(二)现代经验型德育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经济危机频繁爆发,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大工业化运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也促进了德育的根本变革。发端于1890年持续到1920年、历时30年的第一次德育改革运动实现了美国古典德育向现代学校德育的转变,这又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890年杜威首倡的进步主义德育的兴起,其猛烈地抨击了当时无视工业社会价值观的转变而仍沿袭农业社会的古典宗教德育的做法,向注重现实生活的现代德育发展,原有的宗教化德育成为其变革的垫脚石。第二阶段出现于1920年,主要是直接法与间接法的交锋之战。最后间接法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德育方法,学校德育又有了新的发展。

(三)当代科学化德育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科技大发展,东西方意识形态对立,西方教育人口的激增,新旧社会价值观冲撞,西方社会问题丛生。原有的教育体制、师资、课程和教育方法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教育在缓解社会矛盾和解决社会问题等方面显得苍白无力。西方各国都感到一种“教育危机”,而美国是应对这种教育危机感受最强烈、反应最迅速的国家,美国教育一直处于多变的浪潮当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第二次德育改革就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改革的结果就是美国德育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当代科学化德育阶段。

第二次德育改革经过50年代末到80年代末的30年发展,美国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理论和实践,如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论、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的价值澄清学说、品德教育教程学派等,美国由此成为其他国家借鉴学习道德教育的圣地。这次改革使美国学校的德育从经验型转向科学化,也进一步使学校德育多样化,并重新确立了学校德育的客观标准,奠定了美国良好发展的基础。美国思想道德教育仍然牵动着方方面面,政府、教育家、家长……,复杂又具有争议性的德育也由此成为最有生命力和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全世界都可以从中获得许多有益的经验和启迪。

二、对当代中国德育内容的启示

(一)提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德育内容比例

爱国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祖国的深厚情感,是一种在国民心中的道德规范。美国在历史变革过程里,从未停止过对学生爱国主义的教育。美国在德育内容设定方面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美国德育与美国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美国德育的核心理念和主要内容都源于美国文化,美国在道德价值观的灌输中更多的是爱国主义、美国精神、消费方式、美国文化、美国最优等,旨在按照统治阶级的统治理念和方式来规训国民,以期达到统治阶级维护阶级统治的需要,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

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每一个人都能够热爱自己的国家。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为了更好地建设自己的国家,我们更应该提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德育内容比例,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爱国热忱,培养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提高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真正能够将爱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德育内容与时代相结合

美国也会根据时代的变化设定不同的道德培养精神。从古典宗教德育,到现代经验型德育,现代科学化德育,三个阶段的变化无不与时代相结合,适应了美国发展的需要。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视德育的国家之一,从先秦起的古代德育思想,到封建阶级的德育,再到近代德育以及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影响下的德育发展,我们也是拥有着极强的自我革新力的。面对新时代的社会背景,我们的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日新月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我们青少年德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这要求我们必须将德育内容与实际相结合,不断更新,德育中陈旧内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终将会被抛弃。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因此在设定德育内容时使传统美德与时代相结合,经过改造,使中国的德育内容既具有时代创新性,又兼具传统优秀德育内涵,能够很好地达到对学生道德素质培育的目的。在内容的设置上,要更加“接地气”,与青少年的发展生活相关,面向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结合时代特点,将中国的德育内容与时代相结合,使其更富有活力与时代价值。

(三)增强的德育的辨析

“知识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真善美,即人间理想。”黑田鹏信从真、善、美角度抒发了自己的美好追求。我国的德育内容中更多的是强调德育的认知,而缺少德育的辨析,即缺乏对学生什么是真、善、美这类道德素养的行为辨析引导。真、善、美多用来形容人美好的德行与操守,是对人们美好性格品质的褒扬。

美国在发展历史过程里不但强调对爱国主义的教育,还会强调个人价值观的培养。美国德育的内容凸显其道德,目的是培育心理健康,拥有健全人格合格公民的教育。培养拥有健全人格的美国公民,是极其重要的。个性、平等、自由、辩证精神,在美国德育过程中被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建设者是要拥有美好品德与知识相结合的人才,增强德育的辨析,引导学生形成对真、善、美的认知,形成健全的人格,对我们的社会生活的发展也极其重要。比如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不仅要强调集体主义、爱国爱党,也强调对个人立言、立信、立行的培育和教化。通过对真、善、美的不断探索,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到完善和发展,德育的效果会更好。

(四)增加体现学生主体性,提高积极性内容

在美国德育的发展历史中,寻求个人自我的独立,平等,公平正义,自由意识越来越强烈。在寻求个人的发展层面,美国的德育更凸显了追求个人的自由发展,在进行德育过程里,传统的中国德育,更多是灌输方式占据主导,具有刻板性。因此,我们可以在内容上增设相对灵活,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内容,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八个统一”,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把学习过程的主体性还给学生,通过生活场景的选择和教学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自我学习、领悟和认同[7]。设置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德育内容,吸引学生自觉参与,让学生能够沐浴在德育的阳光下。

三、结 语

本文通过对美国德育发展历史过程资料的查阅总结,对美国德育历史沿革过程、内容进行了简单的梳理总结,其目的在于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根据我国的当前德育,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提高我国德育内容改革的参考建议,希望能够引起人们对国家德育内容设置改革的关注。针对中美两国德育内容上的差异,通过借鉴美国德育改革发展过程中改革内容的优秀方面,对我国德育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希望我国的德育能够培养出更多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接班人。

[1]班华.德育理念与德育改革——新世纪德育人性化走向[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

[2]牛晶晶.美国德育途经及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S3).

[3]黄育馥.国外中小学校的道德教育[J].国外社会科学,2002(04).

[4]张铖娟.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与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问题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1.

[5]宋晓甜.美国宗教对我国德育工作的启示[J].改革与开放,2013(04).

[6]郭小香.贺拉斯·曼社会改良主义公民教育思想探析[J].学术交流,2011(12).

[7]陈王平.美国实践德育对我国应用型大学的启示[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6(02).

 

上一篇:美国卓越教师标准对我国职前教师教育的启示

下一篇: 清光绪《江西通志·艺文略》校考16则

 
相关论文导读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155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145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152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130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134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144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138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135
 
分类浏览
 
论文阅读排行
 
最新论文阅读
 
 
 



2018-2020 400农业期刊网 专业学术期刊名单推荐平台

 

免责声明:本平台并非任何杂志官网,仅限于整理学术信息以及期刊投稿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