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文史
大数据背景下的小说视界
 
更新日期:2021-01-14   来源: 小说月刊   浏览次数:56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2012年,奥地利数据科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的《大数据时代》一书的中文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最后的结语题为:

 
2012年,奥地利数据科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的《大数据时代》一书的中文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最后的结语题为:已经发生的未来。这个标题很有创意,而它所确指的是,大数据如一支离弦之箭,贯穿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三十多年前,我第一次接触到汇编语言,接触到“0”和“1”、“非门”和“与门”的概念时,并未意识到,这个世界将由“0”和“1”重新改写。时至今日,我们已深处大数据时代的泥沼,几乎各行各业,都有着大数据的影子。 从写作上来说,微软小冰就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2017年5月,它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2018年5月,小冰2.0版公测,宣布放弃版权,每个人都可使用小冰2.0版本,用十秒钟的时间自动生成一首诗。那么微软小冰写的诗质量又如何呢?让我们看这首《是你的声音啊》: 微明的灯影里 我知道她的可爱的土壤 是我的心灵成为俘虏了 我不在我的世界里 街上没有一只灯儿舞了 是最可爱的 你睁开眼睛做起的梦 是你的声音啊 好吗?在我看来不算好;坏吗?可能要胜过一些蹩脚的诗人。 在诗歌之外的其他写作领域,新华社已经出现“写作机器人”,主要撰写新闻点评、股市财经、体育赛事等综述性文章,逻辑严谨缜密,数据全面优化,甚至比人写的还更有可读性。对于小说来讲,网上有些小说写作软件,可以批量生产人物名、功法名、地名,并为你设置故事情节等。日本AI机器人的小说创作,在文学奖评比中,竟通过了大赛初审。英国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也许在一百年以后,未来伟大的小说将由电脑写成,小说家不得不另谋职业。 霍金说,留给人类的时间不多了。而照麦克尤恩的说法,留给人类写作的时间也不多了。我对写作,总是心存敬畏和悲观。我有限度地同意麦克尤恩的说法,但即便按他的说法,在我的有生之年,人类的写作还是不会消失的,机器人还远不是人类的对手。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在大数据的背景之下,我们应该如何来应对小说写作(多说一句,因我主要从事小说创作,下面只探讨小说创作方面)的危机,如何写出和机器人写作不一样的、别出心裁的作品?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机器是如何进入小说写作领域的。在阿尔法狗(AlphaGo)出来之前,机器的学习方法是“穷尽法”,也就是“穷尽一切可能”。人们用这种方法制造的一台名为“深蓝”(Deep Blue)的超级国际象棋电脑,在1997年5月11日,击败了国际象棋名家卡斯帕罗夫。而对于围棋,“深蓝”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围棋有361个交叉点,它可能的着法,也许要比宇宙间所有的原子加起来还要多。简单地说,就是“深蓝”无法穷尽所有变化,即便到今天,人类最优秀的计算机也不能。所有围棋界的人士都对此津津乐道。当然,结果现在大家都知道了,2016年3月9日,在与李世石的对垒中,阿尔法狗以4︰1轻松获胜。人工智能运用了蒙特卡洛树结构,它不需要穷尽所有可能,它只对可能进行优选。同时,它还可以自己对弈、深度学习。 学习原本是人类所独有的,而现在,机器也可以学习了,只要人类给它定一个规则。而机器的学习效率是很可怕的,因为它不需要吃饭睡觉,只要有电能,可以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学习。现在连手机都开始植入AI模块了,用它,可以熟悉主人的习惯、行为方式,从而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人工智能学写小说,亦是如此。对它来说,首先是大量的阅读,努力学习和了解人类的思维方式、情感诉求,并且模仿人类的写作,写出它自己的作品。有人认为,人工智能不能写出人类深层次的情感。我不这么认为。只要它阅读的作品里,有人类深层次的情感,那么它为何写不出? 好在即便人工智能能够写出伟大的作品,也尚待时日。在此之前,所有的小说家们必须倍加努力,让人类写作的时间更为长久。而我们也必须明白,在大数据的背景之下,什么样的小说写作,才是正确的方向。 重读《红楼梦》,书中第十回“金寡妇贪利权受辱,张太医论病细穷源”,在张太医细问病情后,给出了一张千金方: 人参二钱 白术二钱 土炒云苓三钱 熟地四钱 归身二钱 酒洗白芍二钱 炒川芎钱半 黄芪三钱 香附米二钱 制醋柴胡八分 怀山药二钱 炒真阿胶二钱蛤粉炒 延胡索钱半 酒炒炙甘草八分 引用建莲子七粒去心 大枣二枚 这里,曹雪芹给出的药方,是对症下药的,可以在现实中使用。倘是二百年前的人读到这里,必然会为作者的博学所倾倒:作为一名男性作家,居然还能开出妇科千金方!《红楼梦》中,涉及的知识面既广且多,称其为“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并不为过。而在过去,小说确实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今天,百科全书式的小说消失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基于大数据的搜索引擎上,什么病用什么药,一搜一大把。写进小说,没人认为你博学,因为它不独特。同理,为何相貌描写几乎在小说中消失了,因为在搜索引擎上,一搜美女帅哥,你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脸,它比小说来得更加直观。当然,我们人类在写作小说的过程中,也日益离不开搜索引擎了。如在小说中引经据典,或要叙述自己不熟悉的生活,它会给我们许多帮助。 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大数据在给我们提供帮助的同时,也在改写着我们的小说观念,改写着小说的历史。除了百科全书式的小说消失,宏大叙事的小说也正在消失,因为我们对全景化的历史,不再需要通过小说去了解,正如《大数据时代》所描述的那样:大数据不是随机样本,而是所有数据;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 在我看来,大数据的产生,与社会的碎片化不无关系。在这无可穷尽的、虚无与真实同在的时代,我们见证了社会的碎片化愈演愈烈,科学的枝杈越来越多,人类社会的枝杈如同科学一般,亦是越来越多。这是由于经济的发展,使得大合作不再变得重要与必须。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异质性也越来越多。人可以一小撮一小撮地生活着,一小撮可以不理解,也不需要理解另一小撮。当作家用小说的方式表现这一小撮的生活时,可能得不到另一小撮人的理解和认可。 科技发展的速度是飞快的,就像火车一样,昨天每小时60公里,今天每小时350公里,明天也许就每小时1000公里了。而统领我们精神领域的文史哲,发展却是缓慢的,它跟不上科技发展的速度,来不及理解科技产生的新名词、新概念。那科技就说了,既然你们理解不了,我来。大数据产生了,将所有的表象,所有的人类成果,所有的存在之物,放到一个数据库中。管你理解不理解,大数据告诉你,世界就是这样的。 那小说还写什么呢?也许应与《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描述相反:写随机,而非所有;写精确,而非混杂;写因果,而非相关。 在这个思考落后于科技的时代,传统的小说理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你写出一篇合乎传统理论的小说作品,可能会得不到大家的认可。 这是怎么回事呢?很简单,比如,细节。细节重要吗?重要。对,所有的文学理论都这样讲。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你要区分众所周知的细节和个人体验的细节。如果这个细节在搜索引擎上一搜一大把,那这个细节还那么重要吗? 我们需要在阅读小说理论时,插入另一个概念:大数据。考虑一下,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之下,人们的阅读会发生哪些变化?是的。在我看来,小说理论也到了该推陈出新的时候,只是这个时候,文学理论家们好像还没有反应过来。确实,这个时代发展得太快了,快过了我们的想象。 现在还有一个词很流行,叫“虚拟现实”。我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随着“知天命”年龄的即将到来,人也似乎变得有些老派,起码没有体验“虚拟现实”的迫切心情。但由于大数据的存在,我基本上了解了,需要戴上VR眼镜体验的“虚拟现实”是个什么东西。 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写:虚假的越来越真实,真实的越来越虚假。这是时代的症结,恐怕谁也不能改变。我所处的世界,已不是我青少年时代所处的那个世界;我所处的现实,也不是青少年时代所处的那个现实。我们所经历的生活,已不是简单的现实生活,而是与现实生活相游离的,是游离态的;它可以不真实,但它存在。 三十年前,我若想认识了解一个人,是需要与他见面的,不然,认识了解从何而来呢?但在当下,认识了解一个人,可以是微信、QQ、游戏等电子产品,尽管在电磁波的另一头,那人的情况可能是真实的,也有可能是虚假的;而我们所处的,也是一个真实与虚假日益模糊的世界。微信、QQ、游戏等是我们游离于这个世界的现实工具。它是现实的,也是非现实的。 游离态,一种游离于现实的现实,正在成为新的现实。 我注意到,与60后、70后小说家笔下的碎片化农村和城市不同,90后小说家,在他们的作品中,融入了更多的梦境和想象,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才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现实。比如,李唐、范墩子、庞羽等,在他们一些作品中所书写的生活,并非我们现当下的非游离态环境下的真实生活。有人认为,这是因为90后作家普遍缺少生活经验,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缘由只有一个,是亲爱的生活起了匪夷所思的变化。 “虚拟现实”使物质有了虚无的影子,将来我们可以戴着VR眼睛在虚拟世界里逛商场,而原本就虚无的精神领域呢?它们也在新的环境下产生了变化,更为虚无,像场梦境。这种趋势,渗透到我们的写作和现实生活之中。 90后小说家,倾情表达游离态的现实。我不知道这种写作是好是坏,但它是一个趋势,是大数据背景下的趋势。它是写作新的曙光,还是写作最后的挽歌,我不得而知;但我相信,表达游离态现实的作品,必将逐渐占据小说创作的主流。因为他们年轻,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2012年,奥地利数据科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的《大数据时代》一书的中文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最后的结语题为:已经发生的未来。这个标题很有创意,而它所确指的是,大数据如一支离弦之箭,贯穿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十多年前,我第一次接触到汇编语言,接触到“0”和“1”、“非门”和“与门”的概念时,并未意识到,这个世界将由“0”和“1”重新改写。时至今日,我们已深处大数据时代的泥沼,几乎各行各业,都有着大数据的影子。从写作上来说,微软小冰就是大数据时代的产物。2017年5月,它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2018年5月,小冰2.0版公测,宣布放弃版权,每个人都可使用小冰2.0版本,用十秒钟的时间自动生成一首诗。那么微软小冰写的诗质量又如何呢?让我们看这首《是你的声音啊》:微明的灯影里我知道她的可爱的土壤是我的心灵成为俘虏了我不在我的世界里街上没有一只灯儿舞了是最可爱的你睁开眼睛做起的梦是你的声音啊好吗?在我看来不算好;坏吗?可能要胜过一些蹩脚的诗人。在诗歌之外的其他写作领域,新华社已经出现“写作机器人”,主要撰写新闻点评、股市财经、体育赛事等综述性文章,逻辑严谨缜密,数据全面优化,甚至比人写的还更有可读性。对于小说来讲,网上有些小说写作软件,可以批量生产人物名、功法名、地名,并为你设置故事情节等。日本AI机器人的小说创作,在文学奖评比中,竟通过了大赛初审。英国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也许在一百年以后,未来伟大的小说将由电脑写成,小说家不得不另谋职业。霍金说,留给人类的时间不多了。而照麦克尤恩的说法,留给人类写作的时间也不多了。我对写作,总是心存敬畏和悲观。我有限度地同意麦克尤恩的说法,但即便按他的说法,在我的有生之年,人类的写作还是不会消失的,机器人还远不是人类的对手。我们是不是应该思考,在大数据的背景之下,我们应该如何来应对小说写作(多说一句,因我主要从事小说创作,下面只探讨小说创作方面)的危机,如何写出和机器人写作不一样的、别出心裁的作品?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机器是如何进入小说写作领域的。在阿尔法狗(AlphaGo)出来之前,机器的学习方法是“穷尽法”,也就是“穷尽一切可能”。人们用这种方法制造的一台名为“深蓝”(Deep Blue)的超级国际象棋电脑,在1997年5月11日,击败了国际象棋名家卡斯帕罗夫。而对于围棋,“深蓝”是无能为力的,因为围棋有361个交叉点,它可能的着法,也许要比宇宙间所有的原子加起来还要多。简单地说,就是“深蓝”无法穷尽所有变化,即便到今天,人类最优秀的计算机也不能。所有围棋界的人士都对此津津乐道。当然,结果现在大家都知道了,2016年3月9日,在与李世石的对垒中,阿尔法狗以4︰1轻松获胜。人工智能运用了蒙特卡洛树结构,它不需要穷尽所有可能,它只对可能进行优选。同时,它还可以自己对弈、深度学习。学习原本是人类所独有的,而现在,机器也可以学习了,只要人类给它定一个规则。而机器的学习效率是很可怕的,因为它不需要吃饭睡觉,只要有电能,可以二十四小时不间断地学习。现在连手机都开始植入AI模块了,用它,可以熟悉主人的习惯、行为方式,从而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人工智能学写小说,亦是如此。对它来说,首先是大量的阅读,努力学习和了解人类的思维方式、情感诉求,并且模仿人类的写作,写出它自己的作品。有人认为,人工智能不能写出人类深层次的情感。我不这么认为。只要它阅读的作品里,有人类深层次的情感,那么它为何写不出?好在即便人工智能能够写出伟大的作品,也尚待时日。在此之前,所有的小说家们必须倍加努力,让人类写作的时间更为长久。而我们也必须明白,在大数据的背景之下,什么样的小说写作,才是正确的方向。重读《红楼梦》,书中第十回“金寡妇贪利权受辱,张太医论病细穷源”,在张太医细问病情后,给出了一张千金方:人参二钱 白术二钱 土炒云苓三钱 熟地四钱归身二钱 酒洗白芍二钱 炒川芎钱半 黄芪三钱香附米二钱 制醋柴胡八分 怀山药二钱 炒真阿胶二钱蛤粉炒延胡索钱半 酒炒炙甘草八分引用建莲子七粒去心 大枣二枚这里,曹雪芹给出的药方,是对症下药的,可以在现实中使用。倘是二百年前的人读到这里,必然会为作者的博学所倾倒:作为一名男性作家,居然还能开出妇科千金方!《红楼梦》中,涉及的知识面既广且多,称其为“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并不为过。而在过去,小说确实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今天,百科全书式的小说消失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基于大数据的搜索引擎上,什么病用什么药,一搜一大把。写进小说,没人认为你博学,因为它不独特。同理,为何相貌描写几乎在小说中消失了,因为在搜索引擎上,一搜美女帅哥,你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脸,它比小说来得更加直观。当然,我们人类在写作小说的过程中,也日益离不开搜索引擎了。如在小说中引经据典,或要叙述自己不熟悉的生活,它会给我们许多帮助。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大数据在给我们提供帮助的同时,也在改写着我们的小说观念,改写着小说的历史。除了百科全书式的小说消失,宏大叙事的小说也正在消失,因为我们对全景化的历史,不再需要通过小说去了解,正如《大数据时代》所描述的那样:大数据不是随机样本,而是所有数据;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在我看来,大数据的产生,与社会的碎片化不无关系。在这无可穷尽的、虚无与真实同在的时代,我们见证了社会的碎片化愈演愈烈,科学的枝杈越来越多,人类社会的枝杈如同科学一般,亦是越来越多。这是由于经济的发展,使得大合作不再变得重要与必须。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异质性也越来越多。人可以一小撮一小撮地生活着,一小撮可以不理解,也不需要理解另一小撮。当作家用小说的方式表现这一小撮的生活时,可能得不到另一小撮人的理解和认可。科技发展的速度是飞快的,就像火车一样,昨天每小时60公里,今天每小时350公里,明天也许就每小时1000公里了。而统领我们精神领域的文史哲,发展却是缓慢的,它跟不上科技发展的速度,来不及理解科技产生的新名词、新概念。那科技就说了,既然你们理解不了,我来。大数据产生了,将所有的表象,所有的人类成果,所有的存在之物,放到一个数据库中。管你理解不理解,大数据告诉你,世界就是这样的。那小说还写什么呢?也许应与《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描述相反:写随机,而非所有;写精确,而非混杂;写因果,而非相关。在这个思考落后于科技的时代,传统的小说理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你写出一篇合乎传统理论的小说作品,可能会得不到大家的认可。这是怎么回事呢?很简单,比如,细节。细节重要吗?重要。对,所有的文学理论都这样讲。但是在大数据时代,你要区分众所周知的细节和个人体验的细节。如果这个细节在搜索引擎上一搜一大把,那这个细节还那么重要吗?我们需要在阅读小说理论时,插入另一个概念:大数据。考虑一下,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之下,人们的阅读会发生哪些变化?是的。在我看来,小说理论也到了该推陈出新的时候,只是这个时候,文学理论家们好像还没有反应过来。确实,这个时代发展得太快了,快过了我们的想象。现在还有一个词很流行,叫“虚拟现实”。我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随着“知天命”年龄的即将到来,人也似乎变得有些老派,起码没有体验“虚拟现实”的迫切心情。但由于大数据的存在,我基本上了解了,需要戴上VR眼镜体验的“虚拟现实”是个什么东西。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写:虚假的越来越真实,真实的越来越虚假。这是时代的症结,恐怕谁也不能改变。我所处的世界,已不是我青少年时代所处的那个世界;我所处的现实,也不是青少年时代所处的那个现实。我们所经历的生活,已不是简单的现实生活,而是与现实生活相游离的,是游离态的;它可以不真实,但它存在。三十年前,我若想认识了解一个人,是需要与他见面的,不然,认识了解从何而来呢?但在当下,认识了解一个人,可以是微信、QQ、游戏等电子产品,尽管在电磁波的另一头,那人的情况可能是真实的,也有可能是虚假的;而我们所处的,也是一个真实与虚假日益模糊的世界。微信、QQ、游戏等是我们游离于这个世界的现实工具。它是现实的,也是非现实的。游离态,一种游离于现实的现实,正在成为新的现实。我注意到,与60后、70后小说家笔下的碎片化农村和城市不同,90后小说家,在他们的作品中,融入了更多的梦境和想象,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才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现实。比如,李唐、范墩子、庞羽等,在他们一些作品中所书写的生活,并非我们现当下的非游离态环境下的真实生活。有人认为,这是因为90后作家普遍缺少生活经验,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缘由只有一个,是亲爱的生活起了匪夷所思的变化。“虚拟现实”使物质有了虚无的影子,将来我们可以戴着VR眼睛在虚拟世界里逛商场,而原本就虚无的精神领域呢?它们也在新的环境下产生了变化,更为虚无,像场梦境。这种趋势,渗透到我们的写作和现实生活之中。90后小说家,倾情表达游离态的现实。我不知道这种写作是好是坏,但它是一个趋势,是大数据背景下的趋势。它是写作新的曙光,还是写作最后的挽歌,我不得而知;但我相信,表达游离态现实的作品,必将逐渐占据小说创作的主流。因为他们年轻,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
 

上一篇:哈布特格与公牛角(短篇小说)

下一篇: 论严歌苓小说的视觉化特征

 
相关论文导读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98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114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101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100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90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100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97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100
 
分类浏览
 
论文阅读排行
 
最新论文阅读
 
 
 



2018-2020 400农业期刊网 专业学术期刊名单推荐平台

 

免责声明:本平台并非任何杂志官网,仅限于整理学术信息以及期刊投稿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