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科学
成都市和阿坝县居民中医体质调查及分析
 
更新日期:2021-06-22   来源: 阿坝科技   浏览次数:52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56内蒙古中医药成都市和阿坝县居民中医体质调查及分析王琰+金沈蓉’摘要:目的:调查四川省成都市居民119人(男56A-,

 
56内蒙古中医药成都市和阿坝县居民中医体质调查及分析王琰+金沈蓉’摘要:目的:调查四川省成都市居民119人(男56A-,女63人)和阿坝州阿坝县居民148/,,.(男60人,女88人),获得第一手中医体质调查资料,补充完善中医体质理论的实际应用。比较两地居民的中医体质差异。方法:根据王琦的体质分型标准(九分法)分型,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四川省成都市居民体质以痰湿质、湿热质和阳虚质为主;这与盆地气候潮湿,外湿易于伤脾,致使脾虚湿因。及抗生素及清热消炎药的使用不规范有关;四川省阿坝州阿坝县居民体质以踊虚质、湿热质和血瘀质为主。这与其过食温燥食品,气候高寒,地处高海拔有关。两地比较居民体质类型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指导临床预防及用药上,应分别根据两地的体质差异,警惕疾病可能的传变方向,及时预防和控制疾病。关键词:体质;中医;成都;阿坝;调查中图分类号:R2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0)02—0056-.01体质是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3.1.2分析阳虚质偏多的原因:与滥用抗生素和过服清热解毒药定的特性反映。掌握个人的体质特点,对于认识人体健康与疾病有关。大城市医疗资源相对丰富,许多人一见咽喉疼痛或大便秘以及疾病的传变规律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体质问题,不仅有结等则滥用寒凉药物以图一时之快。结果过用寒凉伤脾,脾阳受助于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对于养生保健也具有重损,脾为后天之本,致使阳气化生不足。要意义。现对四川省成都市和阿坝州阿坝县居民进行中医体质调3.2阿坝县居民体质查分析和比较。3.2.1分析湿热质偏多的原因:阿坝县属川西高原,位于青藏高原1对象与方法东南部边缘。平均海拔为3300米,气候以亚热带大陆性高原气候1.1研究对象:分别在成都市和阿坝县以随机方法调查居民。成都为主。平均气温低于5"C,昼夜温差大,可达30℃,无绝对无霜期。市119人(男56人,女63人);阿坝县148人(男60人,女88人)。具有日照充足,春秋短,干燥,高寒等特点。闭属于藏羌族自治州,1.2研究方法:体质分类标准采用由王琦教授提出的九分法【1】。制饮食上主食为糌粑、饮用酥油茶,嗜食牦牛肉等温燥食品。物产不定体质观察表。重点观察:(望诊)外形、面色、肤色、头发、舌象。丰富,蔬菜及瓜果摄食较少。肥甘厚味摄入较多,喜饮酒,易伤脾(闻诊)声音、气味。(同诊)疾病既往史、生活习惯,通过交谈了解生湿,加之牛肉的温燥、气候干燥都易化火形成湿热体质。其心理特征。(切诊)脉象。3,2。2分析阴虚质偏多的原因:气候干燥、过食湿燥食品,伤津耗2结果液。而且此种体质者多有肺结核感染病史。在当地的传染病统计四川省成都市“9人和阿坝州阿坝县148人中医体质分型中,结核发病率较其他地区为高。疾病可影响后天的体质状况,痨结果见表1。伤肺阴,金水相生,故而形成阴虚体质类型。表1四川省成都市和阿坝州阿坝县中医体质分类表3.2.3分析瘀血质偏多的原因:地处高海拔地区,氧气稀薄。红细胞代偿性增多,血流缓慢。气候寒冷,全年最低低温达零下15ac,寒则收引,血管收缩。嗜食肥甘厚味,易生痰湿,痰湿瘀血相互协同为患,使血液流通性差。血液粘滞难行。3.3比较两地居民体质:经统计学处理,成都和阿坝居民在体质上存在明显差异。指导临床用药方面:①在治疗疾病上,应注重地区的体质差异,如对四川盆地人群多用化湿之品,注意顾护脾胃后天之阳;而阿坝应注意清热药的运用,针对水湿的情况,加用养阴或除湿以治本。同时考虑到与血瘀的相互影响,适当活血。②在预防疾病上,针对可能的传变方向,提早做出预防用药。③在体质调节上,成都人要防冒雨淋水,外邪入侵直接致病;且应注意饮食起居,少食或不食过度寒凉的食品和药品,防内湿形成。阿坝人要尽量多食蔬菜和瓜果,少食肥甘及香燥食物。注意防寒保暖,适量运动。4意义及展望中医体质分型的方法很多,如匡调元的6分法阁、陈慧珍的妇统计学处理:经x2检验,x2=24.564,P<0.005,有统计学意义。女体质7种类型、田代华的12分法等。随着中医体质学的发展,故认为成都和阿坝中医体质分布情况有差异。四川省成都市体质综合各家学说,教育部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对北京中类型以痰湿质、湿热质和阳虚质为主。阿坝州阿坝县体质类型以医药大学王琦教授为首的建立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及其方法阴虚质、湿热质和瘀血质为主。学体系的研究给予首肯。基本确立了体质九分法。但查阅相关资3讨论料,目前还没有运用九分法进行大规模的体质调查的文献报道。3.1成都市居民体质本文调查了成都市119人和阿坝县148人的体质状况,在实际应3.1.1分析痰湿质、湿热质偏多的原因:痰湿质、湿热质两型均与用上补充完善了中医体质理论。比较了两地居民的中医体质'认湿邪密切相关。成都市属四川盆地,位于川西平原。海拔一般在为两地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情况有显著性差异,有一定临床意义。600米上下,降雨丰富,农产富饶,号称“天府之国”。气候冬暖、春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扩大样本,减少可能的误差,收集更为早、夏热、秋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无霜期300天以上。具有详实的资料。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等特点。外湿较盛,湿为阴邪,易伤脾阳,参考文献致脾的运化功能减弱丽生湿邪,形成痰湿体质;湿邪郁久化热,使【l】王琦.9秤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袁述依据田.北京湿与热相互缠绵,形成湿热质。中医药大学学报棚'28(4):1—8.,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中医科(610016)【21七七.行走阿坝fMl.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2009年11月6日收稿【3】匡调元.论辨证和辨体质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2):l一8.万方数据成都市和阿坝县居民中医体质调查及分析作者:王琰,金沈蓉作者单位: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中医科,刊名:内蒙古中医药英文刊名:INNERMONGOL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年,卷(期):2010,29(2)被引用次数:0次参考文献(3条)1.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期刊论文]-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4)2.七七行走阿坝.匡调元论辨证与辨体质[期刊论文]-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2)相似文献(10条)1.会议论文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体质分类是中医体质学研究的基础与核心内容,是从复杂的体质现象中,提炼出有关规律,最终建成体质分类系统.本文在既往体质分类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体质分类系统,将人体体质分为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并对其分类的依据、命名依据、体质特征的表述原则与方法以及各体质类型的内涵和文献依据进行了阐述,旨在推动和深化中医体质学的研究.2.会议论文姚实林对中医体质学研究的思考中医体质学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中医边缘学科.体质分类方法众多,严重制约了中医体质学的发展.应建立具有一定信度和效度的体质量表,采用聚类分析方法调查健康人群的体质类型;开展疾病-体质结合的动态研究模式,正确区分疾病状态下的体质和证;加强体质的微观研究,从分子和基因水平探讨体质病理和体质可调性的机制.3.期刊论文陈润东.杨志敏.林嬿钊.杨小波.韦芳宁.李小燕.黄鹂中医体质分型6525例调查分析-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5(2)目的通过大样本中医体质分类的调查,讨论广州地区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状况.方法采用标准化的9种中医体质量表调查法结合中医四诊综合辨识方法对6525例体检人群实施中医体质辨识.结果9种体质的分布按人数多少排列依次为:气虚质(2635例)、痰湿质(2029例)、阳虚质(1556例)、气郁质(1308例)、湿热质(778例)、瘀血质(551例)、平和质(474例)、阴虚质(443例)、特禀质(23例).广州地区个体体质分布前5位:痰湿质(806例)、气虚兼痰湿质(787例)、气虚质(665例)、阳虚质(577例)、气郁兼气虚质(554例).结论兼夹体质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在体质的分布当中占有相当比例;性别、年龄等因素影响着体质的分布.4.学位论文马晓峰中医体质学术发展史及中西医学体质学说比较研究2008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基础上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中医学对体质的研究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然而,从宏观的历史角度去探索其学术发展历程及规律者,至今尚未见到。本课题第一部分,首先是根据中医体质学术自身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在明确分期原则及具体依据的基础上,将中医体质学术发展的历程客观划分为六个历史阶段,并阐明其发展过程的阶段性特征;其次是以学术思想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为基轴,对相关人物、相关著作进行系统研究。具体分期如下:先秦至西汉时期是中医体质理论初步形成时期,以《黄帝内经》为代表。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著作,书中蕴含了大量关于中医体质学术的内容,最早对人类的体质特征、体质形成、体质变化、体质类型、体质与疾病的易感性、体质在诊断中的意义、体质对遣方用药的影响、体质与养生、体质与疾病预防等理论要素进行论述,初步奠定了中医体质学术理论的基础。东汉时期是中医体质理论临床应用的初步开创时期,以《伤寒杂病论》为代表。该书在后世流传过程中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作为我国第一部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临床巨著,该书对中医体质学术发展的贡献在于从体质类型、体质与发病,体质与辨证、体质与治法方药、体质与病证转归及预后等方面把体质理论与临床应用结合起来,使中医体质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初步的应用。三国至两宋时期中医体质理论得到进一步积累与发展,许多著名医家为之做出了重要贡献。突出的有王叔和对《伤寒杂病论》的整理以及《脉经》中对不同体质脉象的表述为中医体质理论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对特禀质的描述丰富了体质病因理论;孙思邀在体质与饮食养生的研究方面有着突出贡献;钱乙在小儿体质方面提出很多著名论点,为后世对小儿体质的认识和干预提供了临床依据:陈直在《养老奉亲书》中对老年人的体质特点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金元时期,中医体质理论有了新的突破。金元四大家各自提出了独特而又符合中医临床实际的体质学术理论。刘完素“治病求本”思想实际上是以体质为本的思想:他对老年体质也有新论,认为多为“气衰”及“阴虚阳实”之体。张从正在体质理论的应用方面阐述了祛邪即扶正的辨证关系;还提出了“养生当论食补”的体质养生理论。李东垣特别强调饮食失调对体质的影响,指出脾胃虚损是形成气虚体质的重要因素,并首创调治气虚体质的益气升阳法。朱丹溪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还对阴虚体质的调治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明清时期,在以张介宾和叶桂为首的众多医家共同努力下,中医体质理论在临床上的应用日趋成熟。这一时期的医家更侧重于研究体质与发病、体质与辨证、体质与治疗用药等的关系,从中医临床角度深化了《黄帝内经》对体质差异性的认识。在体质分类上,也转向了临床病理体质的分类法,从而更适合中医临床的需要。总之,这一时期是中医体质理论得到更快发展和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时期,但依然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学术体系。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在以王琦为代表的广大中医体质研究者持续三十年的不懈努力下,中医体质学术的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伴随着中医体质学的创立,中医体质理论体系得以构建,并不断发展和完善,取得了不少阶段性成果。1978年《略论祖国医学的体质学说》论文发表以及1982年《中医体质学说》专著问世,标志着中医体质由历代散在的论述成为一种专门的中医学说。1995年《中医体质学》专著出版,标志着中医体质理论体系得到了初步构建,中医体质学成为一门专门的分支学科。2005年“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课题成为国家973计划项目,标志着中医体质研究得到科技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认同,进入了国家最高科研层次。2008年1月“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的研究及其应用”获得了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如今的中医体质学研究,正以自身主体性与开放相容性为发展模式,以新兴交叉学科的面貌,在医学和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异军突起,必将对中医药临床实践、养生、预防及康复医学产生深远影响,也必将成为与国际医学对接的新理论。东西方两大医学体系是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各自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思想、内容和风格。认识二者之间的差异,寻求双方可以交融的共同点,将对中医学的发展,特别是使中医学尽早成为世界主流医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人群中的个体差异及不同体质状态是一种复杂的生命现象,也是世界医学界长久以来共同关注的问题。自古至今,中西方学者关于人类体质问题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认识,其中有不少思想和理论至今仍对医学实践有着重要和深刻的指导意义。本课题第二部分即对比研究中西方医学在人类体质学术思想方面的异同点,探寻二者之间在较深层面和核心内容的交融点、互补面,以期能对今后的中西医学研究、发展和交流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并促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无论是从古代《黄帝内经》与《希波克拉底文集》中的体质理论、还是从近现代中西方体质学术思想的比较中都能够看出,西方学者对个体差异现象的认识与中医体质研究者的认识目的、思路和方法有很大不同。与中医体质学根据人的形态、功能、心理等特征,综合的、动态的、整体的来认识人体的差异现象,并从中寻找个体体质间的差异规律相比较而言,西方学者对个体差异性的认识是从生命活动的某一方面,从某一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个体间的差异性和差异规律。具体来讲,西方学者对个体差异性的认识,多是从个体的行为表现、心理活动特征方面入手,多局限于心理学的范畴,对人体体质的各种分类学说,都无法直接指导临床治疗与预防康复。而中医体质学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可广泛应用于有效的中医临床指导和养生康复实践。5.会议论文王琦.朱燕波.薛禾生.折笠秀树中医体质量表的编制及其应用2006本文对中医体质量表的编制及其应用进行了研究。文章指出,辨体、辨证、辨病多元诊疗模式,是现代中医面临复杂的临床疾病所必需的。应用中医体质量表对体质童化计分,判断体质偏颇,根据体质类型建立辨体防治方案,对于临床上辨体论治、进行适合于个体体质的的个性化中医药治疗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6.期刊论文王琦.WANGQi中医体质三论-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10)体质是人类生命的重要表现形式,自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和我国秦汉时期<黄帝内经>以来的医家一直重视研究人的体质,但两千多年来,中医体质一直未能形成专门的学术体系.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我们提出"体质可分论""体病相关论""体质可调论"三个关键科学问题,成为体质研究的总体框架.其中,人体生命过程中,受时空、遗传、饮食结构与心理等多因素影响,形成人群中存在个体差异,是体质可分论的基础;不同体质类型与疾病发生有其内在联系,并影响着证候的类型与演变,是体病相关论的基础;基于体质偏颇状态及动态可变性特征,从体质入手,调节人体整体机能,从而使其恢复健康,是体质可调论的基础.7.期刊论文王琦.WangQi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体质分类是中医体质学研究的基础与核心内容,是从复杂的体质现象中提炼出有关规律,最终建成体质分类系统.在既往体质分类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体质分类系统,将人体体质分为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并对其分类依据、命名依据、体质特征的表述原则与方法以及各体质类型的内涵和文献依据进行了阐述,旨在推动和深化中医体质学的研究.8.会议论文王苗娟.严正松.陈燕中医体质辨识500例调查与分析2008本研究运用昆仑一炎黄体质辨识表调查500人,进行中医体质判定,结果显示平和质71人(14.20%),阳虚质比率最高138人(27.60%),阴虚质43人(8.60%),气虚质71人(14.20%),痰湿质32人(6.40%),湿热质28人(5.60%),气郁质22人(4.40%),瘀血质24人(4.80%),特禀质11人(2.20%),兼夹体质60人(12.00%)。9.学位论文刘歆颖三维中医体质模型与中医体质评判计算机自修正系统2007中医体质学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其多学科的研究已涉及体质人类学、遗传学、免疫学、医学心理学、流行病学等多方面,而对于视觉上可接受的,用于人体体质特征表达的人体模型的研究还未曾开展,以及用于中医体质评判的计算机自动化系统也未曾建立。本课题根据王琦教授提出的九种体质类型,实现对其特殊的体质外部细节特征的视觉描述与动态展现,建立完整的体质数据库与统计集,并对体质评判的复杂数据集的权重判定建立探索性的网络结构。其设计思想的核心是建立较完整的可扩展的体质评判类库。论文共分三个部分:文献综述部分,对体质学发展现状以及数据可视化、信息可视化、三维建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与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做了详细的阐述;第一篇,针对系统第一部分《三维中医体质模型的建立与虚拟现实交互》,从需求分析、功能设计、实现技术方面对整个系统的设计做了论述;第二篇,针对系统第二部分《中医体质评判计算机自修正系统》从需求分析、系统结构、实现技术要点做了详细阐述。系统第一部分:《三维中医体质模型的建立与虚拟现实交互》实现方法:使用Poser6.0进行基础模型的建立,导入Maya7.0进行细节特征的二次开发,模型细部特征微调,成品模型输出至Cult3D进行虚拟现实交互设计,最后运用Director将交互模型封装成可执行文件*.exe。系统第二部分:《中医体质评判计算机自修正系统》实现方法:首先,使用建立中医体质的基础数据库体系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体质信息资源的可视化设计;同时运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思想对体质评判的复杂数据集的权重判定建立了探索性的网络结构。为使该部分设计可以体现体质学的完整应用思想,特别建立了一个模块对第一部分所实现的三维交互模型进行集成嵌套。本课题将中医体质学研究与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人工神经网络思想相结合,形成交叉渗透,从感性认识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全脑思维角度实现了对体质的全面认知思维模式,丰富了体质学研究的方法手段,为进一步阐明中医体质的物质基础和科学内涵,拓宽中医基础研究口径,丰富生命科学奠定坚实的基础。10.期刊论文徐学功.虞婕.张燕例亚健康人群中医体质分型调查分析-光明中医2010,25(3)目的通过大样本的亚健康中医体质分类分析,探讨健康体检人群中的发生率及中医体质分类情况.方法采用标准化的9种中医体质量表调查法结合中医四诊综合辨识方法例体检人群实施中医体质辨识.结果亚健康9种体质的分布按人数多少排列依次为:气虚质(4216例)、痰湿质(3246例)、阳虚质(249O例)、气郁质(2093例)、湿热质(1245例)、瘀血质(882例)、平和质(758例)、阴虚质(709例)、特禀质(37例).结论兼夹体质现象普遍存在,而且在体质的分布当中占有相当比例;职业、性别、年龄等因素影响着体质的分布.本文链接:
 

上一篇:医学院大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认知现状与培训

下一篇: 羽网球专委会二届二次会议在广州召开

 
相关论文导读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138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134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142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148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122
 
 
分类浏览
 
论文阅读排行
 
最新论文阅读
 
 
 



2018-2020 400农业期刊网 专业学术期刊名单推荐平台

 

免责声明:本平台并非任何杂志官网,仅限于整理学术信息以及期刊投稿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