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工业
不同年级本科生对科研训练的认识及参与 ——
 
更新日期:2021-07-30   来源: 环境科学   浏览次数:44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一、引言 根据联合国经合组织的定义,科学研究是系统性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其目的是增加知识储备,包括有关人类的、文化的和社会的

 

一、引言

根据联合国经合组织的定义,科学研究是系统性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其目的是增加知识储备,包括有关人类的、文化的和社会的知识,以及利用它们设计新的应用[1]。科研训练是让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明确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实践活动[2]。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最早从学校层面实施本科生科研训练[3]。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展本科生科研训练活动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逐步建立了成熟的管理模式和科研能力培养体系,优秀大学生从本科阶段就开始融入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中[4-5],为发掘大学生的科研潜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1995年清华大学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基础上提出了学生科研能力培养训练计划,而后逐步纳入本科生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近几年来,高校开展科研能力培养训练计划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作为一所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四川大学以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基础、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为目标,学校按照“分类指导、个性培养、注重创新、面向社会”的培养原则,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体现精英教育、个性化教育、自由全面发展教育的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大力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本科生科研平台、进课题组、进实验室的制度;专门设立了各类学生创新基金,资助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学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985 工程”平台基地等科研资源面向本科生开放;学校还建立了各级创新基地、创新实验室以及稳定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次调研通过问卷调查,以环境科学专业为例,总结科研训练计划实施以来的效果,分析本科生对科研训练的认识及参与程度,探讨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对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影响。

二、问卷剖析

本次问卷调查对四川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环境科学专业2014 级(大四)~2017 级(大一)在读本科生进行调查,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部分综合素质的调研。问卷发放时间为2018年5 月20 日,问卷全部收回时间为2018年5 月27 日。2014级环境科学专业在读本科生共24 人,收回有效问卷24 份;2015 级在读本科生共22 人,收回有效问卷22 份;2016 级在读本科生共26 人,收回有效问卷25 份;2017 级在读本科生共28 人,收回有效问卷24 份。采用Excel 软件对问卷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科研意识调查

1.科研活动与自身发展的相关度认识

参与调研的学生中,分别有9%、4%、0%和13%的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认为科研活动与自己不相关,这其中大部分学生认为老师应该是科研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学生是次要的(见图1)。分别有87%、92%、86%和96%的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想参加大学生科研活动。学生总数中近85%的学生认为参加科研活动可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大一学生认为科研成果将影响到自己的将来的比率(17%)高于高年级学生(4%~8%)。说明从大一开始,大部分本科生已经意识到科研训练的重要性,并对科研训练充满期待。

2.科研活动必要性的认识

各年级均有超过9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大学生科研实践活动,超过50%的学生会主动要求参加科研项目或比赛。大二学生主动向老师申请参加科研项目或比赛的比例最多。44%、14%、57%和44%的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认为学校对大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大一时开始为宜,56%、86%、35%、52%的学生认为大二开始为宜。

3.独立开展科研的愿望

分别有74%和84%的大一和大二学生认为,当自己有能力时,愿意独立开展科研;但在目前的专业积累情况下,两个年级各只有4%的学生愿意独立开展科研,而96%的学生愿意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95%的大三学生愿意在有能力时独立开展科研,但目前100%的学生愿意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74%的大四学生愿意在具备能力时独立开展科研,目前17%的学生愿意独立开展科研。这一调研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有独立开展科研的意愿,但目前自信心不足,对导师的依赖性高。同时,大三和大四学生参与科研训练对指导教师的依赖性较大一和大二学生有所降低。

图1 科研活动与自身发展的相关度

4.从事科研工作的耐力

接受调研的学生中,分别有57%、68%、68%、65%的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愿意长期做同一项科研工作;在所从事的科研工作繁杂,而且未出成果的前提下,70%、72%、68%、74%的学生选择坚持到底;当科研进行一半觉得没意思时,相应的83%、92%、95%、96%的学生会选择继续参与,而不放弃;分别有91%、92%、100%、91%的学生认为参与科研不仅仅只是一种体验,不会说不干就不干。这些都表明大部分本科生对科研训练坚持下去的决心和责任心都很强。

5.参与科研活动的动因

85%的学生将提升自身科研能力作为参加科研训练的主要动因。大二、大三的学生参加科研训练较另外两个年级更注重论文发表,而大四的学生关注重点由论文发表转移到社会实践和就业考研(见图2)。四川大学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在大三结束时有一次保研的机会,而科研成果的发表,将在保研申请中予以科研加分,增加保研申请的成功率,这是大二、大三学生注重论文发表的主要动因。

图2 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因

6.不想参加科研活动的主要原因

对于本科生将科研训练的想法付诸行动的程度和原因的调研表明:(1)有52%的大一学生关注过环境科学的科研训练活动,并有30%的学生将参加科研活动的想法付诸过行动。不想参加大学生科研活动的主要原因是与科研方面的知识接触不多,所以没有科研经验;17%的学生怕自己没恒心,半途而废,索性不参加;22%的学生认为很少有学生能把科研搞成功,所以没有动力参加科研活动。(2)76%的大二学生关注过环境科学的科研训练活动,并有60%的学生将想法付诸过行动。不想参加科研活动的主要原因仍旧是与科研方面的知识接触不多,没有科研经验;16%的学生怕自己半途而废。(3)95%的大三学生关注过环境科学的科研训练活动,并有82%的学生付诸过行动。不想参加大学生科研活动的主要原因和比例与大二学生相同。(4)74%的大四学生关注过本专业的科研训练活动,并有70%的学生付诸过行动。不想参加大学生科研活动的主要原因是与科研方面的知识接触不多;17%的学生怕自己没恒心,半途而废;4%的学生认为很少有学生能把科研搞成功。接受调研的学生中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对科研训练的信心最大。同时,科研实践少、知识积累不够、没有科研意识仍旧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7.参与科研活动对自身学习的影响

4个年级的学生普遍认为参加科研训练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大一到大四持此观点的学生比例为74%、88%、96%、74%)并提高个人学习效率(大一到大四持此观点的学生比例为57%、36%、68%、17%)。分别有36%、36%、44%的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认为参加科研训练占用了大量的时间,相应的12%、23%、22%的学生认为参加科研训练影响了正常的学习计划或生活秩序。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应加强对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引导,让学生明确科研训练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和有效利用时间。

8.对教师对科研活动重视性及指导方式的评价

参加调研的39%的大一学生、64%的大二学生、95%的大三学生和65%的大四学生认为学院的老师重视科研活动,鼓励广大学生踊跃参加。从大一到大三,随着年级专业课程开设的增多,学生与专业课任课教师的接触增加,学生对老师对科研活动重视程度的认可度增加,同时也说明,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低年级学生,尤其是大一学生科研训练的宣传和鼓励。在指导方式上,分别有87%、100%、91%和96%的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愿意研究生参与指导科研训练。由于缺乏系统的科研经验,本科生在科研训练过程中往往感到迷茫甚至失误过多,这可能导致学生对科研训练逐渐失去兴趣和耐心。而研究生的介入,会大大降低本科生科研训练过程中走弯路的可能。

(二)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状况调查

1.参与程度

大一学生参与科研训练投入的时间较少,以每年几小时居多;有20%的大二学生可以持续地进行科研训练,参与科研训练投入的时间以每年几天到几个月居多;大三参与科研训练投入的时间以每年几个月居多(45%),另有41%的学生可以持续地进行科研训练;一半的大四学生参与科研训练投入的时间为每年几个月,有22%的学生可以持续地进行科研训练。大三和大四学生可以用于参与科研训练的时间较大一和大二学生多,大三的学生能够进行持续的科研训练的时间在4个年级中最长。这与大一、大二学生通识教育课较多,专业课开设较少,与本专业教师接触不多,且与本专业科研接触较高年级学生少有关,而大四学生有部分时间投入找工作或社会实践,也相应减少了参加科研训练的时间。

2.参与形式

图3 参与科研活动的形式

大一学生参加科研训练的主要形式是参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43%),其次是主持自己申报的立项课题(28%)和参与同学主持的科研课题(29%),没有学生参加其他形式的科研训练(见图3)。大二学生参加科研训练的主要形式是参与同学主持的科研课题(36%),其次是主持自己申报的立项课题(32%)和参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24%),另有8%的学生参加了其他形式的科研训练。大三学生参加科研训练的形式是参与同学主持的科研课题(33%)、主持自己申报的课题(30%)和参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28%),另有10%的学生参加了其他形式的科研训练。100%的大四学生参加过科研训练,主要参与形式是参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49%),其次是主持自己申报的立项课题(27%)和参与其他同学主持的科研课题(18%),另有6%的学生参加了其他形式的科研训练。这一调研结果表明,大二和大三学生主持自己的科研课题占比较其他2个年级高,且科研活动形式更丰富、学生的参加比例更高。大四学生由于考研及找工作占用了相当多的时间,其科研训练形式仍旧以参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为主。另外,48%、72%、91%和78%的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认为科研训练活动与所在专业相关。学校公示的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主持本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数(见表1)也表明,大二、大三学生主持和参加本科生科研训练活动的比例最高。

表1 2014 级—2017 级四川大学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主持本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数注:“—”:未入学或已毕业;“——”:大一新生秋季入学,该时间段无科研训练计划立项;括号中年级代表当年学生所在年级,百分数代表主持三大计划的个数占该年级环境科学专业学生总数的百分比。年级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2014 1 校级(大一,4.2%) 3 校级(大二,12.5%) 3 校级(大三,12.5%) 0(大四) —2015 —— 0(大一)2 国家级(大二,9.1%)1 省级(大二,4.5%)6 校级(大二,27.3%)2 国家级(大三,9.1%)4 校级(大三,18.2%) 0(大四)2016 — —— 0(大一)2 国家级(大二,7.7%)1 省级(大二,3.8%)6 校级(大二,23.1%)2 校级(大三,7.7%)3 院级(大三,11.5%)2017 — — —— 0(大一) 2 校级(大二,7.1%)5 院级(大二,17.9%)

3.活动性质

科研训练过程中,科研助手、数据处理、查阅资料、论文起草、课题设计与组织以大三学生所占的百分比最高,表明大三学生是科研训练的主力(见图4)。课题设计与组织是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创新精神和组织能力的非常重要的手段,但从所调研的四届学生来看,除大三学生外,其他年级学生的参与率都不乐观,只有约1/4 的学生参与课题的设计与组织。

图4 大学生在科研训练活动中的活动性质

4.在团队中的角色

26%的大一学生愿意担当科研训练小组中的领导者,65%的学生喜欢在团队中担当普通队员,13%的学生比较随意。32%、36%和22%的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在科研团队中担当领导者,40%、64%和65%的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在团队中担当普通队员。大二、大三的学生在科研训练团队中担当领导者的比例较大,在科研活动中最主动。4个年级中,在团队中做普通队员的比例都较高,这与科研训练立项项目总数有限有关,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部分学生缺乏领导能力或责任担当。

5.参加培养创新能力的活动类型

大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能够较快接受新鲜事物,有一定的知识和专业基础,有强烈的拼搏精神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针对大学生的这些鲜明特征,对他们进行科研训练教育,其关键是对他们的原始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6]。我们为学生安排了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创新竞赛、学术社团、创新团队等组织和活动。但一半以上(57%)的大一新生没有参加学校提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活动,其余学生主要参加日常讲座及创新方面的选修课和专项讲座,参加以创新为主题的竞赛的学生不足20%。大二到大四各年级均有约20%的学生没有参加学校提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活动,参加的学生也同样以参加日常讲座及选修课为主,但大二到大四学生参加创新竞赛的学生数明显增多(32%~41%),高年级学生参加专项讲座的比例较高,表明较高年级学生对培养创新能力的意识较强。

学术报告是学生接触学术前沿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是启发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渠道。大一学生中,70%的学生偶尔去听学术报告,35%从未听过学术报告;大二学生中这一数据分别为88%和12%;大三学生中的相应比例为86%和14%;大一到大三没有学生经常听学术报告。大四学生中,78%偶尔去听学术报告,4%从未听过学术报告,13%经常听学术报告。虽然我们组织了大量的校内外专家、国外学者为本科生作学术报告,但由于这些活动都是自愿参加,而且由于专家时间所限,大部分学术报告只能在白天进行,与部分学生的上课时间冲突,因而学生的参与度并不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对学术报告的组织和宣传力度,更加合理地安排时间,启发学生对学术报告的兴趣,并积极投入学术交流中。

6.参加实践活动的形式

大一新生参加的实践活动主要是学生社团活动,且参加率很高,约96%的学生有参加学生社团的经历,其次是假期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服务活动(见图5)。大二学生的主要实践活动仍旧是学生社团活动, 但参加比率较大一学生低(76%),其次是参加社会公益服务活动,大二学生参加专业实习教学课程的比例是大一学生的4倍。大一和大二学生参加专业见习与实习的比例均不足5%,这与本次调研时间为5 月,专业实习尚未开始(7—9 月)有关。由于进入第5个学期以来,学生已有了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学科开设了较多的专业实验和实习课程,大三学生的实践活动与大一和大二学生完全不同,其以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和专业见习与实习为主,另有一半及以上的学生参加假期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服务活动。大三学生参加学生社团的比例进一步下降。大四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比例相对其他3个年级比较均衡,但仍以专业见习与实习为主,同时参与勤工俭学的学生比例较其他年级高,大一到大三的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的比例都低于10%。

图5 大学生参加专业实践活动情况

7.环境科学科研训练课程

我们对大三学生开设了环境科学科研训练理论课程,由于是必修课,在教师的要求下,所有学生按照查阅文献—提出问题—独立设计方案—小组讨论—上台演讲—班级讨论确定实验方案的过程。在大三科研训练理论课程基础上,我们对大四学生开设了环境科学创新实验课程,所有学生按照上一学期提出的研究方案,自主寻找指导教师,独立完成科研训练,给出结题报告。由于学生参加的绝大部分科研训练活动,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术社团等,都是通过团队的形式进行科学训练,因而,该课程要求学生在注重与教师和同学讨论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实验方案的撰写、实验过程的实施及结题报告的撰写。允许学生在研究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并对原有方案进行修改。78%的大四学生认为创新实验课程对提高文献阅读能力有帮助,83%的学生认为能够提高研究方案的设计能力,60%的学生认为提高了与同学的学术讨论能力,79%的学生认为提高了科研动手能力,表明开设科研训练课程对部分学生的综合科研能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科研训练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影响的调查

1.自我认识

4个年级中认为沟通能力不强的学生比例约15%,在日后的教学和科研训练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学生的交流能力进行培养(见表2)。只有52%~64%的学生在进行实践活动之前有一个清楚的规划和认识,说明近一半的学生对其所从事的科研活动并没有认真思考。4个年级中均有41%~52%的学生觉得自己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一般。绝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自我控制能力。高年级的学生专注力普遍较低。60%以上的学生觉得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或不强。

表2 大学生对部分综合能力的自我认识存在的问题 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交流能力不强 17 16 14 13进行实践活动之前经常对其没有一个清楚的规划和认识 44 44 36 48发现问题的能力不强 48 52 41 52缺乏足够的自我控制能力 87 92 82 70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或不强 65 84 77 74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一般或不强 56 52 64 57处理问题的思路不够严谨 39 4 50 39创新能力较弱 87 96 对自己的实践能力不十分满意 65 74 55 39

2.科研能力提升

总的来说,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对提高科研水平,培养科研实践能力有较大影响(见表3)。超过90%的学生认为科研训练可以提高文献阅读能力、研究方案设计能力、对仪器的操作能力、数据分析与整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79%的学生认为科研训练可以提高团队意识,90%以上的大一、大二学生认为科研训练对科研态度、组织协调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有影响,大三和大四学生中有70%~87%的学生认为科研训练对这些能力影响较大。

表3 科研训练对学生科研能力及部分综合素质的影响分析综合素质有很大影响/% 有一定影响/% 有较小影响/% 毫无影响/% 不知道/%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大一 大二 大三 大四 大一 大四科研态度 5032 2322 4168 6461 4 1313 4 4团队意识 4352 5222 4320 2361 4 2425 13 4 4 4 4研究方案设计能力 4328 1817 6168 7765 4 5 9 4 4文献阅读能力 4132 2730 5968 6465 9 4仪器操作能力 4836 3648 5260 5048 4 14 4数据整理分析能力 3720 3635 6376 5556 4 9 9逻辑思维能力 2512 2326 6784 7357 8 4 5 9 9组织协调能力 2516 1413 7180 6852 4 4 1830 4科研创新能力 2916 4 2263 8473 56 8 2317 4

3.综合能力提升

对在参加科研活动中获得了哪些能力的调研表明,大一到大四学生的选择均为:接受新观点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竞争意识>知识产权意识。各年级学生普遍认为通过科研训练易于提升责任心、毅力、创造力、洞察力和上进心,部分同学同时认为科研训练能够提高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但对科研天赋影响不大(见图6)。

图6 通过科研训练易于提升的素质

除此之外,学生还希望通过科研实践获得专业知识技能的运用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应变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见图7)。各年级学生希望通过科研实践获得专业知识技能的运用能力的百分比均较高(均超过60%)。值得注意的是,超过60%的大一到大三的学生希望通过科研实践提高团队协作能力,而在大四学生中这一百分比下降到43.5%。这一方面可能是经过3年的大学学习和锻炼,大四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但另一方面,不可否认,大四的学生往往更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和展示。

图7 大学生希望通过科研实践获得的能力

三、科研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高校在学校和专业层面上都对科研训练内容、形式和管理模式不断改进,学生和教师对科研训练的重要性认识和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以上问卷剖析表明,环境科学本科生科研训练中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本科生对科研训练的认识不足,部分学生功利性太强

目前,参与科研训练的学生主要从大二、大三开始。训练对象如从大三学生开始,学生的科研素养培育时间太短,虽然此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由于部分学生迫于考研的压力或对于找工作的忧虑,不能将精力集中在科研训练上,并且这个阶段的学生,由于发表论文等的需要,缺乏与他人协作、共同分享和共同进取的团队精神,更注重个人能力,这不利于良好科研精神的培养。同时,有部分学生进行科研训练目的非常明确,为了立项而立项,为了保送研究生加分,为了获得荣誉而参加科研训练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本科生对科研训练的内容了解不够

有些学生有参加科研训练的意识,但往往不知从何入手,如何选题是很多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主要问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有限,有些学生需要指导教师拟定课题。还有些学生看别人申请项目,自己就去申请,没有搞清自己为什么要申请,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如何做。

(三)科研训练时间安排不合理

目前,科研经验不足仍旧是环境科学本科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然而参与本次调研的学生中,有近40%的大二到大四的学生认为参加科研训练占用了大量的时间,近20%的学生认为参加科研训练影响了正常的学习计划或生活秩序。学生的科研训练活动还不是实实在在的学术研究,它在很大意义上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活动,是深化的专业学习[7]。因而,科研训练应在既不影响课程学习,也不拖延科研训练进度的情况下开展。

(四)指导教师对本科生科研训练重视不够

由于有相当部分的本科生的科研训练内容是指导教师科研项目的一部分,一些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后只是帮助研究生做一些重复性的辅助性工作,指导教师不直接参与本科生的科研指导,因而本科生很容易在主观意识上把自己看做科研训练中的配角,导致本科生在科研训练中难以体会到科研工作的乐趣,学生的才干和智慧得不到充分发挥。

四、改进措施

对大学生进行科研训练不同于一般课程教学,它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充分发挥研究性大学的科研优势带动人才培养,着力将优秀科研成果和优质的科研资源与本科教育相结合,开展一系列的科研训练活动,使本科生在4年的学习生活中始终处于科研探究的氛围中,从而使学生积极有效地参加科研训练。

(一)科研训练对象的确定

科研训练应在保证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科研训练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要有好奇心。培养学生用心发现问题、细心思考问题、专心解决问题[8]。帮助学生在接触科研的初期形成一种科研文化。让大一新生逐步接触科研活动,大一开始让学生树立科研的初步意识,大二进行科研的探究尝试,加强对科研素养的训练和学术精神的培养。针对有明确的功利性目的,同时又有较强学术兴趣和科研能力的学生,教师应该多加引导。发表论文在科研实践达到一定程度时是水到渠成的,但这不是科研的目的。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责任心、创造力、专注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以及认真实践的工作作风。在确定科研训练对象时,让热爱科学并且适合科研的学生留下来,让完全为了功利性目的进行科研训练的学生走开,这样才能保证师资力量和科研平台在人才培养方面的能力的有效发挥。

在学校层面,构建学习成绩、德育成绩、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实践结合科研及竞赛等多元评价机制,根据学科性质合理设置权重的本科生奖励与选拔制度,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科研氛围。

(二)科研训练的选题

本科生科研训练的科学选题十分重要。科研选题难度过高,不易开展,不利于学生建立自信心;难度过低,则达不到锻炼的效果。目前很多科研训练的课题选题由教师确定,教师将自己科研课题分解为多项子课题,由学生自主选择,这一方面能够保证项目的难度和顺利完成,但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普遍较差,这是近年来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我们应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选题,增加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兴趣,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对于有能力提出科学问题的学生,鼓励其自主申报科研项目,由科研实力强的教师指导,以确保科研项目选题的科学性。对于没有能力提出科学问题但有明确的科研兴趣点的同学,引导学生与相关研究方向的教师多交流,共同选题,共同制定研究方案。对于没有能力提出科学问题,也没有明确的科研兴趣点,但有参与科研活动意愿的学生,我们尽量为其提供友好的外部环境,鼓励这些学生参与同学、研究生或者教师的科研项目,不急于选题,允许学生在不同的课题组学习和讨论,在有经验的学生或教师的积极带动下开展科研,最终找到兴趣点。

(三)科研训练实践时间的安排

本科生科研训练比较适合于假期开展,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又不占用课程学习时间。或者在可能的情况下,将较大的科研训练内容分为若干部分,利用周末或其他课余时间逐步完成。

本科生科研训练时间也可以在制度上予以一定的保障。比如限定指导教师同时带科研训练的个数、每名学生主持及参加科研训练的项目数、每个团队的人数等,在一定程度上集中教师及学生参与本科生科研训练的时间。

(四)加强过程管理

在校本科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教师给予精心指导才能保证科研的顺利进行[9]。大学生科研训练应建立动态的过程管理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新能力。(1)建立指导团队。由于高校教师数量及教师自身的时间所限,在研究型大学中,长期的一对一的教师指导是不切实际的,而充分利用博士、硕士研究生指导本科生科研训练显得尤为必要。指导教师在明确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案的情况下,可将具体的文献检索、实验指导等工作交由研究生负责,也可以让本科生加入研究生的科研团队进行共同培养,但指导教师绝对不能放手不管。(2)例会制度。学生定期与指导团队见面,汇报课题研究的最新进展,尽量避免学生走弯路。(3)分析与讨论。科学研究与教学实验的最大区别是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结果是未知的,可能达到研究目的,也可能达不到研究目的[10],但关键在于研究过程的问题思考与创新方法尝试,并进行分析与讨论,探讨理论与实践的差异。学习分析与讨论能力是科研训练效果的点睛之处[11]。(4)定期提交总结。学生定期在研究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形成书面研究总结,这将促进学生提高效率,并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科技写作能力,发现问题也能及时得到纠正。

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是一个全过程的、不断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我们要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科研训练,保证创新教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在科研训练的全过程当中,注重科学精神的普及与提高,在实践中既要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又要注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形成科学思想,确立辩证主义世界观,让我们的学生成长为心智健全、有科学精神、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对社会有用的人。

[1]孔寒冰,叶民,王沛民.国外工程教育发展的几个典型特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4):57-61.

[2]尹喜云,李鹏南.科研训练: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J].湖北教育学报,2007,24(6):99-100.

[3]王启立,何京敏,窦东阳,等.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4,114(2):32-35.

[4]孙志强.杜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措施对我国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启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4(4):104-106.

[5]冯林,路慧.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的比较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2,30(1):61-64.

[6]袁星,侯薇.大学生创新训练模式的探索:零起点、全程式大学生科研训练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09(S1):127-130.

[7]彭安,向本琼,张根发.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和机制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10,90(2):75-79.

[8]邱宏,赵雪丹,于明鹏,等.基于研究型教学开展拔尖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17,134(4):83-86,76.

[9]朱娴,吴涧.研究教学型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现状与对策研究:以云南大学为例[J].高等理科教育,2012,105(5):108-112.

[10]史彭,李隆.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探讨与实践[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2):88-90.

[11]贺立红,古秋霞,余晓华,等.农业院校本科生科研训练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20):168-169.

 

上一篇:环境科学专业思政实践路径及方法探究 ——以

下一篇: 牙病竟会导致勃起功能障碍

 
相关论文导读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127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112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120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124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122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135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120
 
分类浏览
 
论文阅读排行
 
最新论文阅读
 
 
 



2018-2020 400农业期刊网 专业学术期刊名单推荐平台

 

免责声明:本平台并非任何杂志官网,仅限于整理学术信息以及期刊投稿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