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医学
移动互联网养生保健平台创新发展探究
 
更新日期:2021-01-14   来源: 养生保健指南   浏览次数:58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党的十九大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统筹推进。2019 年7 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

 
党的十九大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统筹推进。2019 年7 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出台《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将全面保障人民健康落到实处。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它也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新的信息交流方式和转型升级契机,养生保健事业的完善健全自然也瞄准了这个平台。 1 移动互联网养生保健平台构建的时代需求 据《2019-2025 中国人口老龄化市场研究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到2020 年我国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11.70%,即将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40 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过20%,进入超老龄化社会。2018 年2 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信息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山大学旅游学院联合发布了我国首本康养蓝皮书《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2017)》,其指出2030年中国老年康养产业市场消费需求将达到20 万亿元。而2018 年全国共240 余万家康养相关企业,全国康养市场总规模为6.85 万亿元,缺口还很大。另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统计,全国目前有7 亿多的亚健康人群,2 亿多的慢性病患者。人们越来越关注亚健康,明白养生保健对于我们工作和生活的重大影响,现代健康产业顺理成章成为了当今社会的消费热点。国家统计局发布《2018 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显示,2018 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 元,其中,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1685 元,同比增长16.1%。“老人养生”和“白领养生”成为“养生大军”的两大主力。 国务院印发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 年)》,明确提出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推动健康大数据的应用。2018 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其目的就是大力拓展健康服务与互联网的广度和深度的融合,着力创新健康服务模式。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联合天猫发布《2019 中国家庭医疗健康消费趋势报告》显示,2018 年我国居民人均各项支出中,医疗保健支出增速最高;2016 年-2018 年,线上家庭健康医疗产品年人均消费增幅显著。这说明互联网+健康产品和服务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一大批“健康宅人”开始上线。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9 年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 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47 亿。60 岁及以上的老龄网民数量从2007 年的294 万人增长到2019 年的5893 多万人,占全体网民的比重也从1.4%增至6.9%,网民的老龄化趋势日益显现。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与五年前相比,移动宽带平均下载速率提升约6倍,手机上网流量资费水平降幅超90%,这也是推动移动互联网养生保健平台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建立网络科普平台,利用互联网提供健康科普知识精准教育,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居民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和健康素养。”[1]已成为今日中国之时代所需。 图1 移动养生保健平台功能图[2] 2 现今移动互联网养生保健平台的工作原理 2.1 移动养生保健平台功能模块 移动养生保健平台在功能上主要分为五大模块(见图1),分别是账号管理模块、用户信息管理模块、养生知识推荐模块、个性化养生方案模块和养生知识论坛模块。 首先,用户可以通过账号管理模块进行登录及注册。平台可以通过QQ、微信或手机验证等方式登录,以满足用户随时随地使用的需要。 其次,用户可以在用户信息管理模块中进行自身信息的记录。通过体质测试、问卷调查等等途径,形成属于用户个人的电子健康档案,加上查看浏览文章记录、查看收藏记录,系统后台按照一定的算法计算,进行用户喜好分析,将结果反馈给用户、消息推送。 再次,用户可以通过养生知识推荐模块进行知识浏览。系统会根据用户的个人健康信息、订阅标签等进行智能化养生保健文章的推荐。 然后,用户可以通过个性化养生方案模块获得适合自身的养生保健方案。保健方案主要分成食疗养生方案和运动养生方案两个部分。系统会根据用户的体质状况推荐适合用户身体健康需求的菜品和运动方式,并根据用户的反馈信息进行养生成果的记录。 最后,用户可以在养生知识交流论坛模块进行信息交流。用户在论坛中可以浏览、评论、转发,写下自己的养生保健感想,相互交流自己的养生保健经验。 移动服务、个性化医疗可以推动构建主动健康管理,这使得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健康管理相对于医疗对人的健康保证更具优势,健康管理的推进和落实不仅是国民疾病防控和卫生保健的需要,更应上升到国家健康工程的战略高度[3]。国家卫健委公布:2018 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7.06%[4]。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5]。这个数字虽然在逐年提升,但仍说明绝大多数人不懂如何维护和促进健康。维护健康的核心是防患未然,而不是事后补救。移动养生保健平台可以促进智慧健康管理体系构建,引导全民树立未病先检、未病先管的理念,通过对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社区、每个城镇的健康信息统计,采集、分析、评估全民健康状况,通过全民健康档案,管控并消除全民健康风险。 2.2 移动养生保健平台运行模式 图2 移动养生保健平台运行图 2020 年我国要达到全民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基本卫生服务实现全体人民整体完全覆盖。各级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应该顺应这种趋势和潮流,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提高民众健康水平,而探索和构建新型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6]。移动养生保健平台运行模式(见图2)恰恰可以助推基本卫生服务广度、深度、高度的三个维度,即人口、卫生服务范围及强度、抵御疾病经济风险能力全面覆盖[7],将政府主导、医疗机构支持、企业运营进行有效的整合。 第一,企业对移动养生保健平台构建提供技术支撑。企业通过网络建设,保证系统的良好运营,同时依托用户参与,进行数据统计,基于“互联网+”模式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创新。一方面,用户参与其中,抒发自己的使用体验、提出改进意见;另一方面,由于参与的用户越多,论坛及评价体系积累的数据越多,用户又能从中了解到更多来自专家和其他用户的健康养生信息。这既有利于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也会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其中,平台的品质就会不断提升,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医疗机构对移动养生保健平台构建提供知识支持。我们要实施全民健康管理,首要的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建立健康档案。国家卫生部2009 年启动全民健康档案计划,国家在逐步将每一位公民在不同医院的体验、就医状况信息进行合并,将个人健康信息建档立卡,这样既便于个人查阅自己的健康信息,又利于有关机构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医疗和康复等服务。当然,这些档案必须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让这些档案真正“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发挥它应有的功用。医疗机构将公民健康档案与疾病防控、个性医疗结合,对移动养生保健平台构建提供档案数据、专业知识的支持。 第三,政府对移动养生保健平台构建进行主导和监督。2018 年8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的指导意见》指出,从注重事前审批转向注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从重点监管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转向全行业监管,从单项监管转向综合协同监管,从主要运用行政手段转向统筹运用行政、法律、经济和信息等多种手段,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撑。强化政府在健康领域的主导、管理和监督责任,是移动养生保健平台科学构建和良好运营的保证。 3 未来移动互联网养生保健平台的发展展望 3.1 完善养生保健知识库 一方面,现有的移动养生保健平台确实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各种养生保健知识真假难辨、让人无所适从,也容易造成公众对于平台信任度降低。究其原因,是由于目前网络上的医药知识资源缺乏文化渊源的传承性,资源出处缺乏专业性、权威性;缺乏系统整理归类,表现层次不尽合理,或语言文字不规范;多依附于其他类型网站存在,或具有商业性质,损害了传统医药的公益性和可信度[8]。另一方面,用户对于大量的专业知识、专业术语并不十分了解、或者一知半解,传统医学在“治未病”和“防慢病”方面有着独特功效,但用户对于中医、中医古籍、传统文化的养生知识理解尤为困难。 养生保健领域可以建立一个权威、系统、准确、全面、值得百姓信任的知识信息数据库,这样就可以为众多的养生保健平台提供统一的支持,满足平台的数据需求。养生保健知识库框架可以从理论、方法和应用三个层面上进行解析,分为养生保健基础、养生保健方法、养生保健应用三个大类。其中“养生保健基础”包括养生保健理念和原则,涵盖顺应自然、协调阴阳、未病先防、形神共养等养生理论与原则;“养生保健方法”包括各种具体的养生方法类型,涵盖饮食养生、情志养生、运动养生、药饵养生等养生方法;“养生保健应用”包括养生保健的应用范围和服务对象,涵盖亚健康人群、体质失调人群、病前状态人群、慢性病稳定期人群等特殊人群的调理。养生保健领域知识体系相当复杂,知识库设计必须兼顾服务需求、系统功能、实现难度、稳定性、可扩展性等多种因素[9],形成一个围绕养生保健知识共享的虚拟社区。 3.2 构建人机交互系统 依托大数据平台可以推动建立医药健康管理体系。首先,通过中医四诊仪、可穿戴设备等远程设施进行诊断信息收集和分析,完成健康状态参数采集。其次,借助物联网、云计算等手段,对采集的各种指标参数进行存储,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再次,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基于状态辨识,出具个人健康状态报告。然后,借助中西医标准、生理病理特点等医学专业知识进行从参数到状态的判定,完成个体健康状态评判;通过对个体健康危险因素的全面、海量数据的长期动态监测,对健康风险进行评估,进而形成风险预警及干预调整方案。最后,对不同个体制定个性化健康干预方案,进入个人健康档案,形成循环评价反馈。平台运用智能终端、云计算、物联网等,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防控中心、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联接起来,借助云存储技术,实现个人健康信息云共享,让用户和医疗机构更好地进行健康状况监控,长期及时有效地进行个性化健康管理[10]。 根据当前智能移动终端的功能和交互特点,移动端口不仅整合微信、微博、APP、移动场景、HTML5 轻应用等功能,未来还可以整合大数据、云储存等接口功能,采用客户端脚本语言设计数据采集程序,动态采集、整理用户信息数据,最终目的是实现针对每位个体的量身定制的个性化养生保健方案。 3.3 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首先,加强对于平台提供的养生保健信息的专业性与可信度的监管。如果线上医师或专家未实行实名制或实行的不够严格,其专业性与可信度就缺乏保证和有效监管。因此,需要建立专门的机制来进行安全管控。平台应该建立医师或专家资质审查机制,在线咨询医师或专家必须提交执业医师执照或者其他相关资质证件的扫描件,用户在咨询前可以通过平台了解其真实信息。但众所周知,我国医疗行业一直以来存在专业医生资源不足、医疗资源稀缺、分配不均、效率低下的情况,这就需要健康信息这类平台将专业的医生资源利用起来,通过在职医生碎片时间、退休医生长效时间的组合,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和配置。同时,养生专家及保健康复医师的平台加入,能更丰富养生保健信息的专业化。 其次,加强对于个人信息和个人隐私保护的监管。个人健康档案的所有权、使用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私自泄露、买卖、存储,应明确监管部门及责任,以确保用户的信息和隐私安全。随着云技术、大数据的应用,会使用户的个人信息更集中、更易得,平台一旦存在漏洞,无数用户的数据都有可能被泄露。在大数据环境背景下隐私泄露的危险,不仅仅局限于泄露本身,而是在此基础上可能发生的进一步恶果。例如,别有用心的人获取了某位用户的身体状况数据指标,便可以综合数据对其健康情况进行预测判断,并推导出其下一步可能会进行的行为,这就可能会带来一系列推销、诈骗等问题。保护患者隐私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形成一套健康档案数据安全或隐私保护的标准。 再次,顺应时代发展,加强行业立法。根据2009 年施行的《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提供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网站不得从事网上诊断和治疗活动。“养生保健”与“诊疗活动”的界线到底在哪?根据书面解释“诊疗是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目的”,但现实操作却没那么清晰,例如中医的许多方法是兼具医疗和保健的双重性,既可以用于疾病治疗,又可以用于日常保健。界限模糊不仅容易引起纠纷,也容易让人钻了空子。《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还规定,作为非医疗机构也不得在互联网上储存和处理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信息。那么对于平台涉及的用户的病历和健康档案该由谁来保管和储存呢?医师或专业人士在平台上回答的用户咨询或由此产生的病历如何保存,电子病历的规范性、所有权和使用权等,都没有法律规定。当然,移动互联网养生保健平台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新兴产业,而关于它的法律创建,是需要经过很漫长和繁琐的立法过程的。 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实施家庭健康管理能使脑卒中的发病率下降75%,高血压降低55%,糖尿病降低50%,肿瘤减少1/3,人均寿命增加10 岁。而移动互联网养生保健平台的构建正是实现全民健康管理的有效路径。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Z].2018-04-28. [2]盛晴晴,谢星宇,王珍,等.移动互联网下的中医智能养生平台开发[J].无线互联科技,2018,14(1):48-50. [3]郭源生.推进智慧医疗体系建设创新健康管理服务理念[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4,55(4):15-16. [4]新华社.2018 年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17.06%,呈稳步提升态势[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9-08/27/c_112 4928223.htm. [5]孟健男,司维.公民健康素养研究综述[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8,39(12):2-5. [6]郑月,李小溪,方洁旋,等.智慧健康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前景[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4,35(1):12-16. [7]高敬龙,张恩科,张航.适应国民健康保证的新型卫生保健应用平台设计与构建[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5):268-270. [8]胡晨霞,申瑞华.中医药养生保健资源库构建思路[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3,35(4):341-342. [9]于彤,崔蒙,毛郁欣,等.面向中医养生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概述[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35):103-106. [10]彭玉凌,王蕾,夏咏梅.“互联网+大健康”时代中医药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探[J].卫生经济研究,2018,34(7):34-36. 党的十九大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统筹推进。2019 年7 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出台《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将全面保障人民健康落到实处。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它也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新的信息交流方式和转型升级契机,养生保健事业的完善健全自然也瞄准了这个平台。1 移动互联网养生保健平台构建的时代需求据《2019-2025 中国人口老龄化市场研究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到2020 年我国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达11.70%,即将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40 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过20%,进入超老龄化社会。2018 年2 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信息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中山大学旅游学院联合发布了我国首本康养蓝皮书《中国康养产业发展报告(2017)》,其指出2030年中国老年康养产业市场消费需求将达到20 万亿元。而2018 年全国共240 余万家康养相关企业,全国康养市场总规模为6.85 万亿元,缺口还很大。另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统计,全国目前有7 亿多的亚健康人群,2 亿多的慢性病患者。人们越来越关注亚健康,明白养生保健对于我们工作和生活的重大影响,现代健康产业顺理成章成为了当今社会的消费热点。国家统计局发布《2018 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显示,2018 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 元,其中,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1685 元,同比增长16.1%。“老人养生”和“白领养生”成为“养生大军”的两大主力。国务院印发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 年)》,明确提出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推动健康大数据的应用。2018 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其目的就是大力拓展健康服务与互联网的广度和深度的融合,着力创新健康服务模式。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联合天猫发布《2019 中国家庭医疗健康消费趋势报告》显示,2018 年我国居民人均各项支出中,医疗保健支出增速最高;2016 年-2018 年,线上家庭健康医疗产品年人均消费增幅显著。这说明互联网+健康产品和服务已融入人们的生活,一大批“健康宅人”开始上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4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9 年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 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47 亿。60 岁及以上的老龄网民数量从2007 年的294 万人增长到2019 年的5893 多万人,占全体网民的比重也从1.4%增至6.9%,网民的老龄化趋势日益显现。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与五年前相比,移动宽带平均下载速率提升约6倍,手机上网流量资费水平降幅超90%,这也是推动移动互联网养生保健平台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建立网络科普平台,利用互联网提供健康科普知识精准教育,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居民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和健康素养。”[1]已成为今日中国之时代所需。图1 移动养生保健平台功能图[2]2 现今移动互联网养生保健平台的工作原理2.1 移动养生保健平台功能模块移动养生保健平台在功能上主要分为五大模块(见图1),分别是账号管理模块、用户信息管理模块、养生知识推荐模块、个性化养生方案模块和养生知识论坛模块。首先,用户可以通过账号管理模块进行登录及注册。平台可以通过QQ、微信或手机验证等方式登录,以满足用户随时随地使用的需要。其次,用户可以在用户信息管理模块中进行自身信息的记录。通过体质测试、问卷调查等等途径,形成属于用户个人的电子健康档案,加上查看浏览文章记录、查看收藏记录,系统后台按照一定的算法计算,进行用户喜好分析,将结果反馈给用户、消息推送。再次,用户可以通过养生知识推荐模块进行知识浏览。系统会根据用户的个人健康信息、订阅标签等进行智能化养生保健文章的推荐。然后,用户可以通过个性化养生方案模块获得适合自身的养生保健方案。保健方案主要分成食疗养生方案和运动养生方案两个部分。系统会根据用户的体质状况推荐适合用户身体健康需求的菜品和运动方式,并根据用户的反馈信息进行养生成果的记录。最后,用户可以在养生知识交流论坛模块进行信息交流。用户在论坛中可以浏览、评论、转发,写下自己的养生保健感想,相互交流自己的养生保健经验。移动服务、个性化医疗可以推动构建主动健康管理,这使得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健康管理相对于医疗对人的健康保证更具优势,健康管理的推进和落实不仅是国民疾病防控和卫生保健的需要,更应上升到国家健康工程的战略高度[3]。国家卫健委公布:2018 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7.06%[4]。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5]。这个数字虽然在逐年提升,但仍说明绝大多数人不懂如何维护和促进健康。维护健康的核心是防患未然,而不是事后补救。移动养生保健平台可以促进智慧健康管理体系构建,引导全民树立未病先检、未病先管的理念,通过对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社区、每个城镇的健康信息统计,采集、分析、评估全民健康状况,通过全民健康档案,管控并消除全民健康风险。2.2 移动养生保健平台运行模式图2 移动养生保健平台运行图2020 年我国要达到全民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基本卫生服务实现全体人民整体完全覆盖。各级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应该顺应这种趋势和潮流,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提高民众健康水平,而探索和构建新型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6]。移动养生保健平台运行模式(见图2)恰恰可以助推基本卫生服务广度、深度、高度的三个维度,即人口、卫生服务范围及强度、抵御疾病经济风险能力全面覆盖[7],将政府主导、医疗机构支持、企业运营进行有效的整合。第一,企业对移动养生保健平台构建提供技术支撑。企业通过网络建设,保证系统的良好运营,同时依托用户参与,进行数据统计,基于“互联网+”模式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创新。一方面,用户参与其中,抒发自己的使用体验、提出改进意见;另一方面,由于参与的用户越多,论坛及评价体系积累的数据越多,用户又能从中了解到更多来自专家和其他用户的健康养生信息。这既有利于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也会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其中,平台的品质就会不断提升,形成良性循环。第二,医疗机构对移动养生保健平台构建提供知识支持。我们要实施全民健康管理,首要的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建立健康档案。国家卫生部2009 年启动全民健康档案计划,国家在逐步将每一位公民在不同医院的体验、就医状况信息进行合并,将个人健康信息建档立卡,这样既便于个人查阅自己的健康信息,又利于有关机构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预防、保健、医疗和康复等服务。当然,这些档案必须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让这些档案真正“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发挥它应有的功用。医疗机构将公民健康档案与疾病防控、个性医疗结合,对移动养生保健平台构建提供档案数据、专业知识的支持。第三,政府对移动养生保健平台构建进行主导和监督。2018 年8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制度的指导意见》指出,从注重事前审批转向注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从重点监管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转向全行业监管,从单项监管转向综合协同监管,从主要运用行政手段转向统筹运用行政、法律、经济和信息等多种手段,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撑。强化政府在健康领域的主导、管理和监督责任,是移动养生保健平台科学构建和良好运营的保证。3 未来移动互联网养生保健平台的发展展望3.1 完善养生保健知识库一方面,现有的移动养生保健平台确实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各种养生保健知识真假难辨、让人无所适从,也容易造成公众对于平台信任度降低。究其原因,是由于目前网络上的医药知识资源缺乏文化渊源的传承性,资源出处缺乏专业性、权威性;缺乏系统整理归类,表现层次不尽合理,或语言文字不规范;多依附于其他类型网站存在,或具有商业性质,损害了传统医药的公益性和可信度[8]。另一方面,用户对于大量的专业知识、专业术语并不十分了解、或者一知半解,传统医学在“治未病”和“防慢病”方面有着独特功效,但用户对于中医、中医古籍、传统文化的养生知识理解尤为困难。养生保健领域可以建立一个权威、系统、准确、全面、值得百姓信任的知识信息数据库,这样就可以为众多的养生保健平台提供统一的支持,满足平台的数据需求。养生保健知识库框架可以从理论、方法和应用三个层面上进行解析,分为养生保健基础、养生保健方法、养生保健应用三个大类。其中“养生保健基础”包括养生保健理念和原则,涵盖顺应自然、协调阴阳、未病先防、形神共养等养生理论与原则;“养生保健方法”包括各种具体的养生方法类型,涵盖饮食养生、情志养生、运动养生、药饵养生等养生方法;“养生保健应用”包括养生保健的应用范围和服务对象,涵盖亚健康人群、体质失调人群、病前状态人群、慢性病稳定期人群等特殊人群的调理。养生保健领域知识体系相当复杂,知识库设计必须兼顾服务需求、系统功能、实现难度、稳定性、可扩展性等多种因素[9],形成一个围绕养生保健知识共享的虚拟社区。3.2 构建人机交互系统依托大数据平台可以推动建立医药健康管理体系。首先,通过中医四诊仪、可穿戴设备等远程设施进行诊断信息收集和分析,完成健康状态参数采集。其次,借助物联网、云计算等手段,对采集的各种指标参数进行存储,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再次,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基于状态辨识,出具个人健康状态报告。然后,借助中西医标准、生理病理特点等医学专业知识进行从参数到状态的判定,完成个体健康状态评判;通过对个体健康危险因素的全面、海量数据的长期动态监测,对健康风险进行评估,进而形成风险预警及干预调整方案。最后,对不同个体制定个性化健康干预方案,进入个人健康档案,形成循环评价反馈。平台运用智能终端、云计算、物联网等,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防控中心、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联接起来,借助云存储技术,实现个人健康信息云共享,让用户和医疗机构更好地进行健康状况监控,长期及时有效地进行个性化健康管理[10]。根据当前智能移动终端的功能和交互特点,移动端口不仅整合微信、微博、APP、移动场景、HTML5 轻应用等功能,未来还可以整合大数据、云储存等接口功能,采用客户端脚本语言设计数据采集程序,动态采集、整理用户信息数据,最终目的是实现针对每位个体的量身定制的个性化养生保健方案。3.3 健全相关法律制度首先,加强对于平台提供的养生保健信息的专业性与可信度的监管。如果线上医师或专家未实行实名制或实行的不够严格,其专业性与可信度就缺乏保证和有效监管。因此,需要建立专门的机制来进行安全管控。平台应该建立医师或专家资质审查机制,在线咨询医师或专家必须提交执业医师执照或者其他相关资质证件的扫描件,用户在咨询前可以通过平台了解其真实信息。但众所周知,我国医疗行业一直以来存在专业医生资源不足、医疗资源稀缺、分配不均、效率低下的情况,这就需要健康信息这类平台将专业的医生资源利用起来,通过在职医生碎片时间、退休医生长效时间的组合,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和配置。同时,养生专家及保健康复医师的平台加入,能更丰富养生保健信息的专业化。其次,加强对于个人信息和个人隐私保护的监管。个人健康档案的所有权、使用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私自泄露、买卖、存储,应明确监管部门及责任,以确保用户的信息和隐私安全。随着云技术、大数据的应用,会使用户的个人信息更集中、更易得,平台一旦存在漏洞,无数用户的数据都有可能被泄露。在大数据环境背景下隐私泄露的危险,不仅仅局限于泄露本身,而是在此基础上可能发生的进一步恶果。例如,别有用心的人获取了某位用户的身体状况数据指标,便可以综合数据对其健康情况进行预测判断,并推导出其下一步可能会进行的行为,这就可能会带来一系列推销、诈骗等问题。保护患者隐私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形成一套健康档案数据安全或隐私保护的标准。再次,顺应时代发展,加强行业立法。根据2009 年施行的《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规定,提供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的网站不得从事网上诊断和治疗活动。“养生保健”与“诊疗活动”的界线到底在哪?根据书面解释“诊疗是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目的”,但现实操作却没那么清晰,例如中医的许多方法是兼具医疗和保健的双重性,既可以用于疾病治疗,又可以用于日常保健。界限模糊不仅容易引起纠纷,也容易让人钻了空子。《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还规定,作为非医疗机构也不得在互联网上储存和处理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信息。那么对于平台涉及的用户的病历和健康档案该由谁来保管和储存呢?医师或专业人士在平台上回答的用户咨询或由此产生的病历如何保存,电子病历的规范性、所有权和使用权等,都没有法律规定。当然,移动互联网养生保健平台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新兴产业,而关于它的法律创建,是需要经过很漫长和繁琐的立法过程的。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实施家庭健康管理能使脑卒中的发病率下降75%,高血压降低55%,糖尿病降低50%,肿瘤减少1/3,人均寿命增加10 岁。而移动互联网养生保健平台的构建正是实现全民健康管理的有效路径。参考文献:[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Z].2018-04-28.[2]盛晴晴,谢星宇,王珍,等.移动互联网下的中医智能养生平台开发[J].无线互联科技,2018,14(1):48-50.[3]郭源生.推进智慧医疗体系建设创新健康管理服务理念[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4,55(4):15-16.[4]新华社.2018 年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17.06%,呈稳步提升态势[E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9-08/27/c_112 4928223.htm.[5]孟健男,司维.公民健康素养研究综述[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8,39(12):2-5.[6]郑月,李小溪,方洁旋,等.智慧健康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前景[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4,35(1):12-16.[7]高敬龙,张恩科,张航.适应国民健康保证的新型卫生保健应用平台设计与构建[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5):268-270.[8]胡晨霞,申瑞华.中医药养生保健资源库构建思路[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3,35(4):341-342.[9]于彤,崔蒙,毛郁欣,等.面向中医养生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概述[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35):103-106.[10]彭玉凌,王蕾,夏咏梅.“互联网+大健康”时代中医药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探[J].卫生经济研究,2018,34(7):34-36.
 

上一篇:电子招采开创国企采购新模式

下一篇: 突出现代高效农业特色的环境类创新型人才培养

 
相关论文导读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96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65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63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58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68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93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62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72
 
分类浏览
 
论文阅读排行
 
最新论文阅读
 
 
 



2018-2020 400农业期刊网 专业学术期刊名单推荐平台

 

免责声明:本平台并非任何杂志官网,仅限于整理学术信息以及期刊投稿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