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谈国内科普类节目的创新与发展 ——国内首档
 
更新日期:2021-05-14   来源: 科幻画报   浏览次数:4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2019年伊始,电影《流浪地球》的上映,为中国迈入“科幻元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后,在很多文艺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之下,促

 

2019年伊始,电影《流浪地球》的上映,为中国迈入“科幻元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后,在很多文艺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之下,促成了中国科幻元年的降临,国人对太空的向往,对科幻的热情,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公众对于科幻的热情逐渐升温,国民的科学素质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因此人民群众对于科普相关的活动、书籍、节目等有了更多的需求,公众与科学之间也越发亲近,二者之间的关系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例如,通过与航天员之间面对面对话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少年对于航天员以及太空的好奇,交流现场堪比“追星”;硬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上映,使得国产科幻电影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将科幻落脚到科学,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注入科学知识,是这档节目的新挑战和创新。

一、科普节目的题材创新,电视人勇敢创新的破局之作

目前我国很多电视台对于科普类电视节目避之不及,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其一,科普类节目制作难度大,其二,此类节目的收视率难以保证。科普类节目不仅需要科学理论、实验以及相关装置的支持,而且其拍摄也存在一定难度,在当前综艺节目广受欢迎的情况下,科普类节目很难获得群众市场。

综艺节目的创新要突破瓶颈,必须要在内容上出新招,而科普综艺更是个全新的领域。首先,节目题材上要创新。天文科普类别加入了科幻元素,而把科幻用综艺的形式体现。其实在模式上,节目组首次把“科幻剧”和“科学说”融合在一起,总结起来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一艘飞船,卷入一场危机,一队船员,探究宇宙谜团。其中,“飞船”就是我们的演播厅,“危机”就是科幻剧的情节,飞船上的“船员”是明星嘉宾,而“探究”的过程则是丰富而有趣的“科学说”。这是节目组在节目模式上的大胆尝试。另外,节目中树立电视工业美学的全新标杆,用电影质感的画面和特效来诠释宇宙奥秘和视觉奇观。

二、启用科幻剧,勇于开拓内容模式的创新

为什么要加入科幻剧?首先先聊一下科幻与科学之间的联系。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宇宙以及未来的探索,人类如此渺小,宇宙浩瀚无穷,而科幻则将二者连接了起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从前科幻小说中的桥段也在不断实现。科幻即科学的幻想,是一种以科学为基础的想象,优秀的科幻作品一定是有一定科学文化作为底蕴的。以科学为底蕴,以科普为目标。近年来,随着我国在航天航空领域取得的卓越进步,月球、火星等探索计划,也都为科幻文学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和基础。科幻作为与人类未来密切相关的文化,必然会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传统的科普节目直接跟观众去传递科学知识,甚至是高冷的天文知识,会让彼此有着“间隔感“,如何消除这种”间隔感“呢?节目组选取了切合人类生存意义的主题,有火星生存,彗星撞击、月球和地球关系、太阳风暴等等。选取观众最感兴趣的外星人、时间穿越等话题。还有紧扣时事天文事件,“黑洞照片发布”。节目组在涉猎这样一个全新题材的同时,广泛借助了科幻领域最权威的资源来支撑。有节目顾问刘慈欣,还有全国最权威科幻杂志社的《科幻世界》作家群。通过综合考量筛选后的话题,兼顾时效性、趣味性和科普性。

节目创新性地采用从“科幻剧”进入的模式,每一期节目都是一部独立的“科幻剧”,节目从科幻的视角勾勒出未来世界的模样,指挥中心、外太空以及各种仪器设备,都极具科技感……这些对于未来的想象让观众大呼“神秘”。比如,时间还会来到2043年,遭遇陨石撞击,月球偏离轨道,地球或将失去唯一的卫星。面临这场一触即发的危机,中国将全世界的太空强国都召集在一起,开启了这场浩大的拯救月球之旅……在扩展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同时,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也十分重视情节的合理性,通过公众感兴趣、容易理解的方式使其能够轻易地被节目吸引,并进入到科学世界中。在节目中,每一期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不仅与科幻主题相关,而且与观众的现实生活也存在一定的联结,每个故事情节跌宕,节奏紧凑,能够吸引观众注意力。

三、科幻剧+科学说,多维度方式传递科学知识

和传统的科幻大片相比,《从地球出发》多了一份将“科幻”落脚到“科学”的热切,它在为观众展示绮丽多姿的视觉画面的同时,也将科普知识潜移默化地传递给观众,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往往比枯燥的说教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本着科学与专业的理念,节目邀请多位天文、物理、科幻等领域的专家负责每集故事里世界观的架构、梗概和专业性上的把关。在节目“科学说”环节中,嘉宾们就月相、嫦娥工程、虫洞、平行宇宙、黑洞等核心要点进行解读。另外,在节目嘉宾的选择上,节目组邀请不同领域的嘉宾加入到节目中来,为的是其中的科学知识能够有趣、接地气、看得懂。

通过多维度呈现和表达方式,《从地球出发》让观众对科学科幻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同时,节目不仅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铆入科学知识,也在传播的创新上向前迈了一步,节目举行并发布了“瓢虫一号”卫星闪烁活动,以卫星间断性闪烁为摩斯密码的形式绘制了一幅天文景观。

很多人纠结于当前我国科技创新的速度如此之慢,但这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具备相关的科学知识,其主要原因在于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科学方法方面的匮乏。一些科学家们就曾经表达过这种想法,中国的孩子缺少的不是科学知识,而是好奇心。

电视台作为具有一定传播作用和价值的媒体,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仅仅以收视率来决定做哪些节目,也要承担其一定的社会责任,带着发展的眼光。娱乐综艺自然能够丰富公众的娱乐生活,但是诸如《从地球出发》这样的科普节目,也存在一些受众,这种节目的制作和播出对于孩子、社会都有一定积极意义。毕竟,与明星梦相比,我们自然更希望孩子是怀着科学梦长大的。

四、创新联合多端平台

《从地球出发》是由国家广电总局提出的由一台、一网、一端深度合作之后的首次试行作品,一台指的是江苏卫视,一网即爱奇艺,一端则是字节跳动。这种三方多渠合作的形式,能够实现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良好融合,集二者之优势,实现多种媒体平台的全面覆盖,将好的作品充分传播给大众。随着新合作模式的推行,节目作品在渠道、内容、领域以及选材角度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升级改进,而多平台协作前置是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趋势。

江苏卫视在制作科学益智类节目上一直都有自己的强项,拥有《最强大脑》《一站到底》等众多耳熟能详的节目。通过与爱奇艺合作,强化宣传和推荐,形成节目热点;而字节跳动则通过今日头条、抖音等多个新媒体平台,以短视频的形式推动节目热点宣传。此次《从地球出发》项目,改善了以往电视台和网络单纯叠加的方式,真正实现了台网端相融合作。

结语

《从地球出发》将科学和知识作为标签,通过问答、微综艺丰富节目形式,增加节目内涵。在未来我国需要不断制造一些具备科学含量和水平的节目,提升国民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正如《人民日报》给予节目的评价,“《从地球出发》是一档包含有硬科技支撑、有科学含量的节目,对公众尤其是对提高广大青少年的科学探索兴趣和创新意识具有积极作用。”这不仅是《从地球出发》节目的意义,也是科普教育的目标。

[1]朱丹丹.电视科普节目发展瓶颈及创新突破思考[J].当代电视,2019(04):73-76.

[2]孙杨.大型实验科普综艺节目制作难度探析[J].记者摇篮,2019年第6期.

[3]席玉飞,央视科教频道科普节目的发展创新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上一篇:走进电影,热热闹闹看科幻

下一篇: Bigger on the inside

 
相关论文导读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65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73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99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75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77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93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75
 
分类浏览
 
论文阅读排行
 
最新论文阅读
 
 
 



2018-2020 400农业期刊网 专业学术期刊名单推荐平台

 

免责声明:本平台并非任何杂志官网,仅限于整理学术信息以及期刊投稿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