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导航 > 教育
桐城派德行教育思想研究
 
更新日期:2021-05-20   来源: 当代教育科学   浏览次数:45   在线投稿
 

核心提示:引言 晚清时期著名桐城派作家马其昶、吴汝纶等在我国近现代教育改革转型进程中起到了传播国学与西学、推崇新学的关键作用。依托

 

引言

晚清时期著名桐城派作家马其昶、吴汝纶等在我国近现代教育改革转型进程中起到了传播国学与西学、推崇新学的关键作用。依托儒家、程朱理学的桐城派,在他们实际育人中推行德行为首的基本原则,构成了增进道德、志行高尚、以勤为本、服务他人等教育理念,先后培养了大批德行学识兼备的人才,是推动我国近现代教育改革转型的重要力量。当前,我国学生存在着信念不坚定、缺乏社会责任感等弊端,反思和革新当代教育,需要从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中汲取精华。

一、桐城派德行观念

桐城派德行观念与我国传统道德观念在原则上是一致的,其中曾国潘认为“进德指的是培养孝、悌、仁和义等优良品德,让人思想端正”。这一观念就包含我国传统道德中儒家提倡的做人基本道德准则“宽容、义气、礼让、明辨是非、诚信”。比如“忍让是居家美德”,这一观念结合时代特征拓展了“德”的基本内涵[1]。桐城派德行教育家还认为,只有将德内化于心,才能自然而然的使其外化于行,在这种必然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增长智慧、锻炼身体、历练与践行德行的思想理念。并且,桐城派德行教育家还进一步继承与发展了我国传统的德。主要有以下几部分内容:其一是德行种类,将传统德行条目外延为桐城派德行条目;其二是将性情之德中的齐、广、宽、明、圣、肃、渊、允外延为桐城派的明、和、善、恒、恕、敏、勤、强;其三是将道德之德中的仁、让、信、义、固、勇、礼外延为桐城派的仁、让、俭、义、朴、谦;其四是将伦理之德中的孝、爱、悌、忠、慈、敬、友外延为桐城派的爱、悌、孝、正、忠、敬、公;其五则是将理智之德中的智、度、咨、谋、询、源外延为桐城派的浑、竞、志以及修。

桐城派在继承我国传统之德的过程中,赋予其崭新的时代之德,这些新的德行内涵与清明时期政治、金融、文化以及科学的发展对社会大众的道德要求有着紧密关系。桐城派德行教育家在我国传统道德品行观念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形象,桐城派许多德行教育思想家都能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而改变,相继建立了君子、学者、才俊、通才、大器、贤者等崭新的时代之德形象。在建立了新形象、界定了新概念的前提下,桐城派德行教育思想家有了更加清晰的德行判断准则以及具体的行为表现。比如性情之德的标准是修身养性,尽可能把控好情绪、严谨认真、直爽忍耐、善良、淡漠名利、踏实本分。道德之德的标准是勤俭节约、保持敬畏之心、珍惜宝贵物力。伦理之德标准是尊敬师长、尊重朋友、宽容、遵循风俗习惯、慈悲、忍让、良性竞争。而理智之德的标准则是发愤图强、志在四方、积极进取、胸怀宽广、大智慧、身体强壮、接受批评、努力改正。

和德行观相匹配的桐城派德行具体行为表现具有两大特色:其一是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优良德行,加强和社会发展密切有关的时代德行。其二是时代不同强调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因此,身居重要地位的曾国潘总是自我提醒,他的德行观念通常体现在其与家庭日常生活的各个细节上,倡导敬畏、正身、清廉、严谨、认真,并且希望后人能够做到“耕读之家”[2]。

二、桐城派德行教育思想

(一)指导思想

桐城派德行教育的引领思想是“教育应以德为主,以礼为辅。”其中“德”指的是“德性”,也就是儒家提倡的道观,而“礼”则为伦理,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正是由于具有从一而终的指导思想和毫不动摇的教育信念及一脉相承的教育传人,才能让桐城派德行教育在我国传统教育体系下不断被继承和革新。

(二)教育目标

晚清时期,我国受到其他国家的侵略与压迫,整体国力极其薄弱,急需一批拯救国家危亡,谋求祖国生存、拨乱反正的优秀人才,因此产生了“大用之器”的育人目标。并且还要求广大青年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其成为“真善美”的人,这是当时桐城派德行教育的首要目标。

(三)教育方法

知书达理、修身养志,将孔子道学作为学生修德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西学逐渐涌入我国,面对其他国家的教育理念,桐城派德行教育思想家并没有排斥这些教育理念,而是以开放的胸怀,主动积极的探索更多切实可行的德行教育路径,并且用文化知识来熏陶影响学生,通过以身作则来引领德行理论教育向实践教育迈进,在充分认可“教育精神关键在于伦理”的基础上,也深刻意识到当下的伦理必须要中西合璧。这为新时期德行教育开启了新的大门,开阔了其事业,融入了新思想和新方法。

(四)教育内容

桐城派德行教育的重点内容含有增进道德、志行高尚、以勤为本、奉公行事、提高修养、服务他人这几个方面。其一,学校与家庭教育方面要做到进德尚志。桐城派德行教育的主阵地仍旧是学校和家庭,学校的育人目标是“化知为德”,比如“利用文化知识增加德行”、“通过读书成为明事理的君子”等,充分确立了文化教育对德行培养的重要意义。再如曾国潘所言:“我希望各位学子,不要在乎是否有科名,而是应以孝为先,其次才是文章的不朽。”他详细的明确了家中各位成员的德行标准,而这也是从家庭整体荣誉感以及君子个人追求的角度所制定的德行判断标准。

其二,爱国主义精神和积极进取方面要做到奉公勤业。桐城派德行教育思想家在充分继承与发展忠孝之德的同时,也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认为教育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国家发展,要先具有国家观念才行,但这种观念不能只存在于受教群体中,还要努力形成全体民众的精神。日常强身健体,这样才能在国家陷入危难时保卫它。勤俭节约,耐苦耐劳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从忠臣上升到爱国之心,从危险时勇敢献身上升到平日爱岗敬业,桐城派德行教育思想家始终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铸就了民主思想以及崇高的人文主义精神。

其三,修身养性方面,应注重修身和养性间的内在联系。吴汝纶格外注重养的积极作用和功效,认为“只有精神饱满,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修身养德”,养身要与养德同步进行,身体和德行都保持在最佳状态,人才能精力旺盛,进而成为实现国泰民安的人才[3]。桐城派德行教育思想既忠实于国家也谈回归家庭,身居军政重要职位的曾国潘对子女的德育教育高度重视,他曾在其创作的《曾国潘家书》中全方位阐释了自己的传统官僚家庭中的推崇的德育教育理念。

三、桐城派德行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重要启示

(一)传统与现代相融的教育目标

在古代清朝晚期时,桐城派教育领域的学者们主动深入思考,力求与时俱进,积极努力的革新与发展德行教育目标,启迪当代的德行教育应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加以继承与弘扬,并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涵[4]。在当今时代背景下,人们应将“忠”视为对家庭以及社会的责任、对自身工作岗位的认真严谨、对国家建设与发展的无私奉献精神。时代与社会的不断发展势必会促使许多新的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涌现,还需及时创新德行教育目标类型,建立德行教育的先进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人们面临的各种新问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就是对传统德行教育目标的重新构建,也是在充分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的前提下具有当代性以及先进性的德行教育科学指导思想。

(二)示范监督相融的家庭教育

父母以身作则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对孩子健康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具有至高地位恪尽职守、反腐倡廉的曾国潘,还是作为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吴汝纶,都是儿女的优秀榜样。德行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是,家庭德育教育需要各位家长勤鼓励孩子努力奋进,彼此激励,用自身优良品质主动帮助他人、影响他人,用正确的行动感染和带动他人。桐城派德行教育思想家的家庭教育监督和检查现实且严格,曾国潘期望子侄辈成为既学耕田又读书的人,拜托他人为自己的儿子纪泽谋求一个耕读家庭的女子。吴汝纶则想要他的儿子能考中科举,取得相应的功名,但要求儿子将养身养德作为第一选择。在当代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陷入了希望子女成为名人的误区当中,一味强制性要求孩子考取重点学校。对此,当代家长应从以往失败的教育中汲取教训,要借鉴桐城派德行教育思想家们所提倡的家庭教育观念及德行教育方法。

(三)成人成才相融的院校教育

德行为首,才艺次之是我国近代知名德行教育思想家张謇所提出的观点,这一观点恰好是对桐城派德行教育思想理念的精辟总结。吴汝纶曾表示,人立足的关键就是德行,不能将利作为自己的第一要义。审视当代教育被势利所诱惑的弊端,积极参考桐城派德行教育思想,大力弘扬和宣传立德树人的科学教育观念,让广大学生先成人而后成才,教育者要让受教者逐渐形成谨慎、独立、自觉、自律的良好习惯,引导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争取每日都能有所进步。

(四)公德私德相融的社会教育

孔子早在数千年以前就曾阐述了德之于人的美好,桐城派德行教育思想家对于孔子的德行教育境界有着深刻精准的把控,即“谦逊礼让、不耻下问、戒骄戒傲”、“勤学的关键在于早起和持久的毅力,节俭关键在于不穿着华丽衣服和不雇佣过多的下人”。这些良好的品德虽然属于个人之德,也就是所谓的“私德”,但却时刻围绕在每个人的身边。当代德行教育却过于注重公德,忽视了私德的重要性,淡化个人品质及家庭德行教育,桐城派德行教育之社会德育思想对当代德行教育的启示,德行教育等同于生活教育,其源于私德,只有具有私德,才能形成公德。

四、结语

当前,不管是德行思想还是教育教学理念,都已形成了各自相对完善的体系,虽然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但教育所遵从的核心规律却从未改变。应在继续坚持传统教育规律的同时,将桐城派德行教育思想与新时代精华思想和精神相互融合,通过新的观念与方法开展教育,以期从根本上提高当代德行教育的整体质量。

[1]程大立.桐城派德行教育思想与当代价值[J].教育评论,2016,(02):161-164.

[2]王宏伟.桐城派“德行”教育在初等教育专业化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5,(15):192.

[3]徐慧俊.桐城派德行教育思想对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德行教育的启示[J].长春大学学报,2014,24(04):500-503.

[4]程大立.论桐城派德行教育思想[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8(01):17-22.

 

上一篇:孔子教育思想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下一篇: 大数据背景下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相关论文导读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65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73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99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76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79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93
 
 
 
 
发布日期:2022-05-26 来源: 浏览次数:75
 
分类浏览
 
论文阅读排行
 
最新论文阅读
 
 
 



2018-2020 400农业期刊网 专业学术期刊名单推荐平台

 

免责声明:本平台并非任何杂志官网,仅限于整理学术信息以及期刊投稿渠道